中国太平65亿炒股中铁建赚了23亿,中国平安200亿买入华夏幸福,亏损90%!险资投资殊途:太平65亿落袋23亿,平安200亿折戟华夏幸福2025年10月底,中国太平一则65亿元的股权出售公告,在保险圈掀起波澜。其子公司太平人寿将持有的4家中铁建系公司股权悉数售出,不仅收回全部本金,更斩获23.5亿元累计收益。而另一边,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近200亿元的投资,却已浮亏超90%,成为险资投资史上的“滑铁卢”。同为手握巨量资金的保险巨头,投资命运为何天差地别?险资这座“投资航母”,究竟该如何掌舵?太平样本:6年蛰伏,基建投资的稳健答卷太平人寿的这笔漂亮成绩单,始于2019年的一次精准布局。彼时基建融资需求旺盛,保险行业纷纷加码这一兼具政策红利与稳定现金流的领域。太平人寿以65亿元现金,购入中铁建投、中铁昆仑等4家中铁建股份旗下公司的股权,持股比例从7.47%至17.27%不等。“选择中铁建系标的,核心是看中基建领域的长期价值。”资深企业管理专家董鹏指出,中铁建作为基建龙头,在高铁、公路等领域优势显著,且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海外业务拓展迅猛,其稳定的现金流与抗通胀属性,完美匹配险资对久期匹配的需求。这一判断在六年持有期内得到充分验证——23.5亿元的收益主要来自标的公司持续稳定的分红,为太平人寿提供了可靠的投资回报。2025年的主动退出,更彰显了太平人寿的投资智慧。在监管鼓励险资适度加大权益投资的背景下,太平人寿以65亿元现金方式退出,既规避了后续重组退出的不确定性,又为资金开辟了新的投资空间。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此举是典型的资产轮动策略,释放的资金可转向更高弹性的权益市场,实现收益与流动性的再平衡。太平人寿的投资能力并非孤例。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太平旗下三家核心子公司投资收益总额达171.7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5.58亿元暴涨106亿元。Wind数据显示,其持仓聚焦银行股与“中”字头蓝筹,沪农商行33.94亿元的持仓已获8.11亿元分红,电投能源、拓普集团等标的年内涨幅均超10%,稳健中不失成长性的布局思路清晰可见。平安之困:200亿押注,产业新城梦碎环京与太平人寿的从容落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平安在华夏幸福身上的沉重代价。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平安两次斥资共计180亿元入股华夏幸福,以25%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加上后续相关投资,总投入接近200亿元。彼时平安看中的,是华夏幸福“产业新城运营”的独特商业模式,期望在地产与产业结合的赛道中分得一杯羹。但现实很快给了这份乐观一记重拳。平安集团联席CEO谢永林后来复盘时坦言,三重因素导致投资失利:环京区域严格的调控政策严重影响回款,疫情进一步加剧经营压力,加之华夏幸福自身管理粗放、扩张过快,最终陷入债务危机。2025年华夏幸福半年报显示,公司总资产较上年末下降8.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已降至-18.2亿元,上半年仅资产减值计提就达28.65亿元,直接影响净利润20.98亿元。平安的被动局面在董事会层面已现端倪。2025年8月,平安系派驻华夏幸福的唯一董事王葳,对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等议案投下反对票,理由是“置换带处理不审慎”。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反对背后是平安的无奈——资产减值将进一步拉低华夏幸福股价,让平安的持仓损失雪上加霜。截至2025年三季度,平安对华夏幸福的投资已浮亏超90%,成为其投资组合中的“有毒资产”。更值得深思的是,平安的投资失误并非偶然。在华夏幸福债务危机爆发前,其对单一地产标的过度集中的投资已埋下风险隐患。与太平人寿分散投资基建龙头的策略不同,平安将巨额资金押注于依赖区域市场的产业新城模式,忽视了地产行业政策调控的系统性风险,违背了险资“分散投资、控制集中度”的核心原则。险资投资:在稳健与弹性之间寻找平衡两大保险巨头的投资殊途,折险资运用的核心命题:如何在追求收益与控制风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柏文喜将险企投资重心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存款、债券为主,到中期加码基建、非标资产,再到当前在监管规范下适度加大权益投资,每一次转型都考验着险企的专业能力。
中国太平65亿炒股中铁建赚了23亿,中国平安200亿买入华夏幸福,亏损90%!险
江辰子商业吧
2025-11-26 02:39:1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