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很多人没明白,撤侨从来都不是枪炮响起后的紧急救援,而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提前布局。翻翻外交部的公告记录,每当一个地区出现安全风险,最先发布的永远是 “暂勿前往” 的提醒,接着是 “谨慎前往”,最后才是撤离通知。 可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风险离自己很远,要么是觉得工作不能停,要么是舍不得已经安排好的行程,硬生生错过了最佳离开的时机。 日本境内常年滞留着 70 万左右的中国公民,这里面有留学生、务工人员,还有长期定居的商人。这些人分布在东京、大阪、横滨等各大城市,平时过着各自的生活,谁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特殊时刻成为地缘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日本的地理位置特殊,周边海域航线密集,港口更是战略要地。一旦局势紧张,这些港口首先会被纳入军事管控范围,别说民用航班,就算是货轮都很难进出。 别以为开放港口是件简单事,战争状态下,每一个港口都是防御的重中之重。日本的港口管理向来严格,平时外籍船只进港都要经过层层检查,更别说战时。 他们完全可以用 “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敌方渗透” 为理由,关闭所有民用港口和机场跑道。到时候,天上飞不了,海上走不成,滞留人员就只能困在当地,进退两难。 这 70 万滞留人员,对日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 “筹码”。地缘博弈中,谁手里的筹码多,谁就掌握了更多主动权。日本近年来在区域事务中动作频频,可手里能直接使用的牌并不多。 而这些滞留的中国公民,就成了他们最隐蔽也最棘手的一张牌。他们清楚,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不顾及本国公民的安全,这就让对方在做出决策时,不得不有所顾虑。 有人会说,国际上有撤侨的惯例,各国都会互相配合。可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残酷。历史上,多次地区冲突中,滞留人员的撤离都充满了波折。要么是对方百般阻挠,设置各种关卡;要么是物资短缺,救援迟迟不到。指望对手大发善心,敞开大门让你撤走人员,无异于指望老虎不吃肉。 真正的撤侨,早就藏在外交部那句 “暂勿前往” 的提醒里。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背后是无数专业人员对局势的研判,是给公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那些及时响应的人,已经踏上了回国的航班,回到了安全的家。而那些忽视提醒,依旧前往或者滞留不走的人,就只能把命运交给不确定的局势。 其实,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其他国家,海外公民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这份安全,需要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国家能做的,是及时发布预警,组织有序撤离,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个人要做的,是重视每一次安全提醒,不抱侥幸心理,在风险来临前做好准备。 局势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海外生活不易,安全更是底线。那些还滞留在海外的同胞,此刻最该做的就是冷静应对,遵守当地规定,同时密切关注国内的通知。而我们更该明白,国家的每一次提醒,都是最真诚的守护。 你身边有没有在海外的亲友?他们平时会关注外交部的安全提醒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