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王芳不顾父母的反对,嫁给大自己 15 岁的教授,但让王芳没想到的是从怀孕到生产,丈夫一次也没陪她去过医院,生孩子时丈夫也没来。 王芳 1975 年生于内蒙古包头,父亲在电视台工作,让她从小对镜头有天然亲近感。 高考后她考入师范学校专攻音乐舞蹈,原本计划当老师,却在一次学校活动中临时主持,台下的掌声让她坚定了主持梦。 1994 年,19 岁的王芳进入包头有线电视台,从递话筒、记台词的基础工作做起,每天早起练普通话,对着镜子打磨笑容和台风。 1996 年内蒙古卫视招聘,她凭借扎实的功底脱颖而出,主持少儿节目《娜荷芽》,亲切的风格让节目收视率一路走高,成为当地知名主持人。 1999 年,24 岁的王芳放弃稳定工作辞职北漂,带着简单行李挤火车抵达北京,当晚就遭遇宿舍门锁、寒风中求助保安的窘境。 她白天在广播学院上课充电,晚上接各类主持零活,月薪八百元的日子里,盒饭和馒头是常态,却从未中断学习。 2002 年,她考上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系统补充专业知识,为事业转型打下基础。 2004 年,王芳入职北京电视台,主持生活服务类节目《快乐生活一点通》,穿着牛仔裤教观众家常窍门,亲民形象让她被观众称为 “邻家闺女”,节目收视率稳居前列。 同年春天,她在一档访谈节目中结识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田捷,对方 1960 年出生,比她大 15 岁,沉默寡言却在谈及科研时眼里有光。 节目录制中递话筒的偶然触碰后,田捷主动邀约喝茶,半年相处里,他送的光学专业书籍虽深奥,却让王芳看到他的真诚。 父母得知后强烈反对,母亲哭劝年龄差距太大、教授圈子清冷,父亲叹气劝她找同龄人,可王芳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只写了 “认定他,不后悔”。 两人的婚礼极简,在小饭店摆了几桌家常菜,田捷敬酒时只说 “谢谢大家”,却把工资卡交给王芳保管。 婚后两人住在北京两居室,王芳忙着录节目,田捷则扎根实验室,经常深夜才归,偶尔带回的盒饭成了彼此不多的相处见证。 2006 年秋,31 岁的王芳发现怀孕,给田捷发去消息,只收到一个 “好” 字的回复。 第二天她独自去医院检查,医生告知胎儿稳定,她自己挂号、缴费、等待报告,全程没有家人陪伴。 整个孕期,田捷因科研项目繁忙,从未陪她做过一次产检,她挺着大肚子挤地铁,遇到让座的路人便双手护着肚子,翻看杂志打发等待时间。 即便怀孕八个月,她仍坚持录节目,高强度工作让身体数次不适,却从不在田捷面前抱怨。 2007 年春的一个凌晨,王芳被剧烈宫缩痛醒,拨通田捷电话时,他正在实验室赶项目关键节点,告知无法及时赶回。 她强忍着疼痛独自开车前往医院,中途疼到不得不靠边停车喘气,抵达医院后,医生检查告知需紧急剖腹产。 手术同意书上,她咬着牙签下田捷的名字,独自被推进手术室。 天亮后,女儿顺利降生,医生把孩子抱回病房时,王芳已经自己安顿好床位。 田捷直到下午才赶到医院,放下包先看孩子,只轻描淡写地说 “项目收尾了”,晚上带回一袋水果,便又投入工作。 外界嘲讽这是 “丧偶式婚姻”,但王芳从未指责过田捷,她知道丈夫的时间都用在国家科研项目上。 田捷虽陪伴时间少,却在有限时间里尽己所能,出差必带特产,学着煲汤做饭,深夜哄睡女儿,清晨送孩子上学。 女儿田婉濛渐渐长大,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出版了个人著作《小作家的 365 天》,性格开朗懂事。 后来王芳转型直播领域,凭借多年主持积累的口碑成为人气主播,事业再攀高峰。 2018 年,王芳清晨咳血确诊重病,当时田捷在国外出差,好友王为念全程陪伴照顾,她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家人支持战胜病魔。 如今的王芳事业稳定,家庭和睦,女儿已赴国外求学,每年学费 53 万,她会横跨大洋探望。 田捷仍坚守科研一线,两人虽依旧聚少离多,却互相理解支持,王芳常说,家庭是心灵港湾,看到家人的笑容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他们的婚姻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却在各自坚守中沉淀出最坚实的幸福,王芳用包容撑起家庭,田捷用科研担当诠释责任,这份互相成就的感情,让日子过得平淡却温暖。 信源:当年王芳不顾父母反对,嫁给大自己15岁的教授-度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