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

非常盘点中 2025-11-26 12:33:16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怎样都会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而不是在日本本土。这种想法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思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战略骨子里。 日本的战略思维里,藏着一本翻了千年的老账。从白江口的唐船火光到台海的导弹射程,他们算准了一笔地理账:只要把战火烧在别人的土地上,列岛就能永远歌舞升平。这种近乎偏执的安全感,早在663年就埋下了种子。 当唐朝水军在朝鲜半岛揍得日本百济联军溃不成军时,岛国本土连一片焦土都没留下。战败的倭人跪在太宰府的码头,看着遣唐使的船队再次启航,心里却记下了残酷的真理:战争的代价,原来可以让邻居来扛。 丰臣秀吉的野心把这种算计推向极致。1592年的朝鲜半岛,十几万日军的铁蹄碾碎了半岛的稻田,明王朝的援军在平壤城头与倭寇拉锯七载。大阪城的茶室里,秀吉依旧听着能剧赏樱,他的算盘是:朝鲜做跳板,天皇迁北京,自己坐镇宁波。战火在三千里外燃烧,岛国的町人继续数着铜钱,农民照样在火山灰里种稻。 这种"别人流血、自己发财"的模式,在甲午年再次应验。黄海海战的硝烟还未散尽,日本陆军已经踩着朝鲜的冻土冲进辽东,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残骸里,清政府的赔款正化作横须贺船厂的新舰龙骨。本土的纺织厂昼夜轰鸣,为前线赶制军装,而广岛的市民连警报声都没听过。 地理的恩赐让这种错觉根深蒂固。列岛四周的黑潮与台风,曾两次掀翻元朝的征日舰队,"神风"的传说从此成了免死金牌。近代海军的发展似乎强化了这种优势,从甲午到抗战,中国海军始终没能跨过那道1800公里的防线。 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染红黄浦江时,东京的小学生还在练习"日之丸"旗的折叠法,直到1944年B-29的燃烧弹雨点般落下,本所区的主妇才第一次看见天空变成熔炉。 但这段记忆很快被冷战的铁幕封存,右翼文人忙着把战败归咎于"神风不再",却选择性遗忘:那两颗原子弹,恰恰是因为日本把战火烧到了别人的国土。 今天的日本政客仍在翻这本老黄历,他们在冲绳堆满反舰导弹,在西南群岛修起"沿岸监视部队",把钓鱼岛当成前线哨所。2022年的新安保文件里,"反击能力"的射程悄悄延伸到台海,防卫省的兵棋推演中,朝鲜半岛的山脉永远是第一缓冲带。 美国的"分布式杀伤链"计划,正好契合了他们的小心思。美军后撤第二岛链,日本接手第一岛链的炮灰角色,既能狐假虎威,又能把战火锁在国门之外。就像岸田政府悄悄修改的《海洋基本计划》,明目张胆把中国海警船的巡航写成"威胁",却绝口不提这些海域离九州只有几百公里。 这种算计里藏着三重误判,首先是对历史的选择性失明:他们记得丰臣秀吉的野心,却忘了万历援朝的明军曾把日军逼到釜山港;记得甲午的赔款,却忘了北洋水师最后一颗炮弹的方向。 其次是对地理的迷信:以为12海里的领海线能挡住东风导弹,却忘了DF-17的滑翔弹头10分钟就能掠过富士山。 更致命的是对中国的误读。他们把战后的宽容当成软弱,却看不见钓鱼岛常态化巡航的舰影,听不懂"勿谓言之不预"的分量。 就像2024年APEC峰会后,一边重申"战略互惠",一边把中国定义为"最大挑战",这种精分恰恰暴露了底气的虚浮。 最讽刺的是,日本的安全逻辑正在反噬自己。当他们把冲绳变成导弹基地,那片曾经的"本土安全区"反而成了最危险的火药桶;当右翼政客鼓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却忘了台湾海峡是日本80%能源航线的咽喉。 历史的吊诡在于,丰臣秀吉的"宁波梦"碎在朝鲜半岛,今天的"战场外移"论,同样算漏了一个事实:现代战争的边界,早就不是地理所能框定。 那些在西南群岛晒太阳的自卫队员也许不知道,他们的营房坐标,早已标在中国火箭军的作战图上。这一次,"神风"不会再来,而来的,可能是他们祖先从未见过的东风。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