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最重要的是?让爱再出发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了,最最重要的是什么? 关于教育,古人的三个词非常适合当下的教育情形,特别是幼小教育阶段: 第一 因材施教; 第二 言传身教; 第三 子不教父之过; 第一 因材施教 为什么最重要的是:让爱再出发? 1 第一次的爱 孩子三四个月的时候,家长开始关心如下问题: 什么时候会爬? 什么时候能走? 什么时候开始长牙? 什么时候说话? 。。。这三年,家长对于孩子总是有无限的爱:屎尿屁都是香——有无限的包容,宽容。 只要孩子不特别,即使,晚几个月爬,晚几个月走,晚几个月说话。。。。 宝宝任何一点细微的进步,家长都会感受极大的喜悦。 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初,最无私的爱。 2 爱消失了 可是到了一年级,一些家长变了,变得吹毛求疵,变得歇斯底里。总结一句话:你为什么不如别的同学?你为什么不够努力?你为什么不听话?。。。 那些家长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没什么问题? 钱学森说,一般人在14岁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微积分,18岁就应该拿硕士学位。 你做到了吗?你觉得合理吗? 有没发现问题?——为什么你允许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性。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差异性? 3 什么叫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让爱再出发:接受自己孩子与他人表现的差异性——成长的进度快慢不同。 很多家长开始焦虑,孩子学习跟不上怎么办? 你用三年的时间去等待孩子慢慢学会:爬、长牙、走路、说话、连贯性表达。。。 而小学阶段是六年。 第二 言传身教 理解了因材施教,你才能理解什么叫言传身教。 言传——学校的学习是大锅饭,老师传授的是知识。 身教——孩子对学校的知识吸收好不好,关键在于家长能否“身教”: 孩子语文不好,家长是否能放下手机,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学会阅读,喜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孩子数学不好,家长能否通过各种日常生活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喜爱,解释数学在日常中的应用,通过学习数学相关的资料,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 第三 子不教父之过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什么特别,小学毕业的时候,语文,数学,只有五六十分。 不是孩子的问题,是这个家长,作为父母只做到了五六十分。 因为六年的时间,家长都没有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真正理解孩子,解决孩子成长上的问题。 让爱再出发——底层逻辑:小学是长达六年的成长规划。 父母有六年的时间去规划,培养孩子:用爱鼓励孩子逐步成长,用阶段规划去包容理解孩子的成长周期,而不是传递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