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剑拔弩张!各国心态:美国希望打,欧洲希望打,印度希望打,俄罗斯希望打,以色列希望打,东盟希望打,朝鲜、韩国希望打,几乎没有不希望打的。真打,会不会上当? 要说,中日早不是 “说打就打” 的关系,而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日本半导体设备有 46% 都销往中国,东京电子少了中国订单,生产线就得停工; 中国稀土加工技术攥着全球命脉,日本芯片厂离了它,那些精密设备就是一堆废铁。去年日本跟风搞半导体限制,结果自家芯片制造成本涨了三成,没过仨月就偷偷放宽了部分设备出口,脸打得生疼。 再看喊得最欢的美国。罗斯福号航母刚在南海摆完架势,华尔街就传来消息:高盛悄悄增持了 12 亿美元的中日企业股票。 美国的算盘从来没变过,就像在俄乌递刀那样,它要的不是中日真开火,是让东亚保持 “斗而不破” 的紧张感。 中日真打起来,美国硅谷的芯片设计图纸会变成废纸 — 全球一半的芯片代工都靠中日产业链撑着。更别提美国手里攥着的万亿中日国债,一旦战火点燃,这些资产会比泡沫破得还快。 它一边逼日本搞 “芯片四方联盟” 围堵中国,转头又允许丰田在华扩产,说白了就是要 “只许中日吵架,不许中日分家”,自己好坐收渔利。 欧洲的 “盼打” 更是装出来的。德国大众 30% 的利润来自中国,法国欧莱雅在日本的销售额占了亚洲业务的四成。俄乌冲突让欧洲能源账单翻了三倍,现在连冬天的天然气都没备够。 要是中日开打,德国汽车零件断供,工厂得停摆;法国奢侈品没人买,门店得关门,欧洲央行行长半夜都得爬起来救市。 年中日因钓鱼岛有摩擦时,欧盟偷偷给两国外交官递话,核心就一句 “有话好好说”,生怕战火溅到自己身上。 印度的小算盘打得更精。一边在边境搞些小动作蹭热度,一边把中国当成最大的原料药供应商 ——去年进口的 61.3 亿美元原料药里,三成是印度药厂的命根子,断了供就得停产。 日本则是印度汽车产业的大金主,丰田在印工厂雇了 12 万人,零件一缺,这些工人就得失业。真等炮声响,莫迪的支持率得掉一半。它盼的不是打仗,是借紧张局势向美国要援助、向日本要投资。 东盟国家早把 “反对打仗” 写在了脸上。马来西亚的电子元件靠中日产业链消化,泰国的大米四成出口日本,越南代工厂里全是中日品牌的订单。 去年中日摩擦升级时,东盟秘书长连夜召见两国大使,不是去劝架,是催着 “赶紧恢复贸易谈判”。对他们来说,中日战火里烧的,是自己碗里的饭。 那些说 “各国都盼打” 的人,故意忘了一个基本事实,2024 年中日贸易额达到 3083 亿美元,是美日贸易额的 1.4 倍。 松下在苏州开新厂生产 AI 用的电路板材,订单排到了明年;索尼把移动出行技术的研发中心设在中国,靠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这些真金白银的合作,比任何 “盼打” 的口号都有说服力。 美国军工复合体喊得再凶,也改变不了一个真相,在全球化的今天,打仗早就不是 “你死我活” 的游戏,而是 “谁先动手谁先倒霉” 的赔本买卖。那些煽风点火的势力,早把自家资产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却想让中日百姓为战火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