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

康安说历史 2025-11-27 01:48:28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厂开遍全国,汽车跑遍街巷,对能源、粮食这些东西的需求确实大,但依赖进口不是因为咱们“不行”,而是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更是全球化时代的正常现象。 先说说能源,这是我们经济的“发动机燃料”。谁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但资源分布太不均匀了。煤炭咱们不少,够烧几十年,但石油和天然气真不够用。 2024年的数据摆着呢,我们石油进口依存度还在70%以上,也就是说10桶油里有7桶是从国外买的;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也超过45%,北方冬天取暖、南方工厂生产都离不开它。 为啥这么缺?因为我们的制造业规模实在太庞大了,连续15年全球第一,增加值占了全球近三成,500多种工业产品里大部分产量都是世界第一。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2024年一年就造了1300多万辆,比2020年翻了快10倍,这些汽车跑起来、工厂转起来,都得靠油和气撑着。而且我们现在搞绿色转型,光伏、风电这些新能源要并网,也需要稳定的传统能源兜底,需求自然就上去了。 但我们早有准备,从中东、俄罗斯、中亚多渠道买油,还修了中缅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就是怕被人卡脖子。 再看粮食,这是我们的“饭碗”,比啥都重要。有人说咱们粮食也靠进口,是不是要饿肚子了?这话可别信。小麦、水稻这些主粮,咱们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24年粮食总产又创新高,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战略储备粮够全国人吃一年以上。 真正依赖进口的是大豆,每年要进口近1亿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为啥非要买大豆?因为我们要保证主粮安全。大豆这东西占地多、产量低,要是把种小麦的好地都种上大豆,主粮就危险了。 而大豆又是刚需,榨油、做饲料都得用,咱们每年要养几亿头猪、几十亿只鸡,没有进口大豆,肉价、蛋价都得涨上天。这不是我们没能力种,而是算明白了“性价比”,用进口大豆换主粮安全,这笔账划得来。 关键矿产的情况和大豆有点像,不是没有,是不够用或者开采成本太高。比如造新能源电池的锂和钴,我们的储量分别只占全球6%和1%,但2024年我们消耗的锂占全球58%,钴占65%,都得靠从澳大利亚、刚果(金)进口。 还有芯片里的稀土,我们储量多,但以前卖的是廉价原矿,现在要自己搞深加工,附加值翻几十倍,自然也要进口部分初级产品。 这就像家里开饭馆,菜自己种一部分,但客人多了,就得从菜市场进货,总不能为了自给自足,把院子全改成菜园子,生意还做不做了? 我们现在就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饭馆”,客人遍布世界,原材料自然要全球采购。就拿C919大飞机来说,零件来自十几个国家,但总装在我们这儿,核心技术在我们手里,这才是真本事。 联合早报担心外部通道受阻,这话不是没道理,但他们太小看我们的应对能力了。我们现在进口来源早就不是单一根子,石油从俄罗斯、沙特、伊朗多渠道买,大豆从巴西、美国、阿根廷分散采购,还在海外建了上百个资源开发基地。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技术正在突破,新能源汽车用的刀片电池,续航越来越长,单位里程能耗越来越低,间接就减少了对能源的依赖; 农业上搞良种培育,大豆亩产已经比十年前提高了20%;稀土提炼技术更是世界领先,以前要花大价钱买别人的技术,现在别人得求着买咱们的产品。 说到底,依赖进口不是我们的短板,而是大国发展的必经阶段。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石油进口依存度也超过50%;日本更是99%的能源都靠进口。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发展速度太快,需求井喷式增长,而资源禀赋又有天然限制,比如优质耕地少、油气资源分布偏西,开采运输成本高。 但我们从来没被动依赖,而是主动布局,一边多元采购保供应,一边技术创新降需求,还要建战略储备当缓冲,石油储备够9亿多吨,就算暂时断供也能撑大半年。 所以说,联合早报的结论太片面了。他们只看到我们“买得多”,没看到我们“造得更多”“准备得更足”。我们的崛起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自给自足,而是在全球化中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 现在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是最大的市场,没有哪个国家会真的愿意切断和我们的合作。退一万步说,就算有风险,我们也有底气、有办法应对,这才是大国的实力和担当。

0 阅读:0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