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况更新:俄无人机运用改变战场态势,乌顽强反击打通补给通道 11 月 13 日,据乌军总参谋部统计,俄军在红军城共发动 47 次进攻,占全前线战斗接触的近三分之一,俄军依托 "卢比孔" 无人机部队的技术优势持续施压,乌军则通过顽强反击成功撕开补给通道,战局呈现 "技术压制与战术韧性" 的激烈博弈态势。 俄军当前以波克罗夫斯克东北方向的罗丁斯克为核心突破点,试图构建对波克罗夫斯克及以东米尔诺赫拉德地区的合围圈。11 月 13 日的地理定位视频显示,俄军已在罗丁斯克市中心取得实质性推进,其南部战线也有进展。但乌军在该定居点也建立了稳固的立足点,使得俄军的合围企图遭遇顽强阻滞。 在城区攻防中,战线呈现犬牙交错态势。俄军事博主透露,俄军已控制波克罗夫斯克铁路以南区域,但北部城区的街巷争夺战仍在持续。与此同时,俄军在 11 月 12 日至 13 日发起全域攻势,攻击范围覆盖波克罗夫斯克周边 16 个定居点,从东北部的克拉斯尼利曼到西南部的莫洛杰茨克,形成全方位施压态势。 俄军战术革新的核心在于无人机作战体系的升级。2024 年 8 月俄军按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命令组建的 "卢比孔" 先进无人机技术中心,已成为改变战场态势的关键力量。该中心编制逾千人,下设 6 支战斗分队,配备 "莫尔尼娅" 攻击无人机、"柳叶刀" 巡飞弹等装备,开创 "猎杀无人机操作员" 的优先作战模式,能在乌军无人机发射前完成追踪定位摧毁。据乌军前线军官披露,俄军一小时内可动用 10 架 "莫尔尼娅" 攻击无人机、6 架轰炸型无人机及火炮集群,对单一阵地实施饱和打击。英国《金融时报》评价,这支部队标志着数字战场的根本性转变,已使乌军无人机操作员沦为被猎杀目标。 不过俄军后勤体系暴露出明显漏洞。11 月 10 日至 11 日,俄军事博主传播的浓雾中补给车队视频,经开源情报(OSINT)定位至波克罗夫斯克南部 M-30 公路,导致乌军炮兵精准拦截该行动,暴露了俄军信息管控与战术协同的短板。 面对俄军压力,乌军通过多点反击维系防御体系。在罗丁斯克,尽管俄军占据部分城区,但乌军已建立稳固立足点,形成有效牵制。波克罗夫斯克市区内,11 月 12 日至 13 日的地理定位视频显示,乌军仍牢牢控制市中心市议会大楼,西北部及北部区域的作战行动持续活跃。 后勤线的突破成为乌军反击的关键成果。乌克兰总参谋部 11 月 13 日通报,乌军已清除波克罗夫斯克西部郊区及西北入口的俄军阵地,北部部队进一步扫清当面之敌,成功打通通往城区的后勤补给线,并沿顿涅茨卡铁路展开扩展行动。这一突破缓解了俄军长期封锁造成的补给压力,为守军注入持续作战能力。 在全域反攻中,乌军重点在赫里申、罗丁斯克等关键节点发动反击,配合正面防御形成战术牵制。据乌军总参谋部战报,截至 11 月 13 日 22 时,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击毙俄军 62 人、击伤 54 人,摧毁 8 架无人机及多部作战装备,在 157 次全天战斗接触中顶住了俄军 47 次密集进攻。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在与法国总参谋长通话时强调,波克罗夫斯克与米尔诺赫拉德等区域的战斗仍处最激烈状态,前线官兵正以高战损率抵御俄军攻势。 值得注意的是,乌军在应对俄军无人机威胁时展现出适应性。针对 "卢比孔" 部队的电子侦察与精确打击,乌军通过频繁转移阵地、伪装炮兵集群等方式降低损失,同时依托残余无人机力量实施短促突击,部分抵消了俄军的低空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