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中国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影响美国乃至掀起能源革命 全球能源界的目光正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2025-11-27 14:02:58

美国专家:中国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影响美国乃至掀起能源革命 全球能源界的目光正聚焦于四川成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实验室与贵州六盘水的示范电站。 这里诞生的 “超碳一号”,作为全球首套工程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已完成并网调试,向着年内满功率发电的目标冲刺,而这一突破,恰恰击碎了美国多年来在该领域的领先幻想。 很多人可能好奇,二氧化碳怎么能用来发电?其实原理并不复杂。我们熟悉的传统发电就像放大版 “烧开水”,靠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涡轮机,这套用了 140 多年的技术早已遇到效率瓶颈。 而 “超碳一号” 换了个 “能量载体”—— 当二氧化碳被加压到 73 个大气压以上、加热到 31℃时. 会进入一种既像液体又像气体的超临界态,这种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密度高、导热快,能量损失极小,就像一位高效的 “能量搬运工”,能把热量更充分地转化为电能。简单说,传统技术是 “烧开水发电”,中国现在做到了 “用二氧化碳高效发电”。 这项看似简单的 “替换”,背后是十余年的自主攻关。 早在 2009 年,黄彦平带领的团队就踏上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当时全球公开资料寥寥无几,核心设备压缩机、换热器等都面临 “卡脖子” 难题。 团队没有借鉴国外技术,而是从零搭建理论模型,花 7 年时间研制出工业母机,最终形成 “两机三器一系统” 的完整技术体系,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化。 而美国早在上十年前就将该技术列入能源革命清单,特朗普曾多次宣称要率先商用化,却始终卡在工程化阶段 —— 基础研究虽先进,但企业缺乏耐心投入长期试验,导致原型机难以稳定运行,最终被中国实现弯道超车。 “超碳一号” 的厉害之处,藏在一组组实在的数据里。相比传统烧结余热发电技术,它的余热利用率提升超 50%,发电效率提高 42.7%,年发电量更是暴涨 84%。 对单个项目来说,不用改变原有工艺,每年就能多发电 7000 余万度,新增收入 3000 余万元;放到全国尺度,如果所有烧结余热改造都用上这项技术,每年能节约标准煤 483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285 万吨,这对 “双碳” 目标来说无疑是强大助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设备体积只有传统蒸汽轮机的三十分之一,建设成本更低,还能灵活适配山区、海岛等特殊场景,尤其能和风电、光伏形成互补 —— 当清洁能源发电不足时,它能快速启动补位,解决新能源 “不稳定” 的痛点。 如今,“超碳一号” 不仅拿下四川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还获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后续 “熔盐储能 +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 项目也将在新疆开工。这场由中国引领的能源技术革新,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美国多年未能突破的工程化难题,被中国科研团队用耐心和坚持攻克,这不仅证明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硬实力,更预示着能源生产将进入高效、清洁、灵活的新时代。 随着 “超碳一号” 满功率发电的临近,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告诉世界:能源革命的主动权,早已悄悄易主。

0 阅读:34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