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咱国土是大,960万平方公里看着挺唬人,但真要想完全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自己搞发展,地理和资源这两扇门,确实都被外面的形势卡着脖子,一点都含糊不得。 翻看清史资料就知道,这种地理上的局限早有端倪。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从内陆转向东南沿海,不是没有原因的——北方多高原荒漠,西部山地纵横,真正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和工业布局的,多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沿海狭长地带。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里就提到,唐宋后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成为经济核心,本质就是地理条件决定的资源集聚效率。放到今天,这个规律依然适用,我国超过70%的工业产能和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大多依赖外部输入,地理上的“外向型”特征根本绕不开。 再看当下的资源格局,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根据国家能源局和中国工程科学的权威统计,我国超过20种战略矿产对外依存度高于65%,铬、铌等矿种更是超过90%,仅铁矿石就有8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家里长辈常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买块肥皂都要凭票,就是因为建国初期外部封锁,橡胶、钢铁这些基础物资进不来,连农业机械都得靠修修补补过日子。那种资源短缺的焦虑,深深影响了几代人的发展理念,也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仅靠国内有限的资源储备,很难支撑起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全面升级。 更关键的是外部通道的脆弱性。我国60%以上的石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海峡,80%的铁矿石运输依赖好望角和龙目海峡,这些通道一旦出现拥堵或封锁,后果不堪设想。2021年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直接导致国际油价上涨近6%,咱们国内部分化工产品价格也跟着波动,这就是通道安全与普通人生活的直接关联。而近年来红海局势紧张、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频发,更让这种风险从理论变成了现实挑战,联合早报提到的“经济安全承压”并非危言耸听。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受制。从建国初期的大庆油田开发、三线建设,到如今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人一直在用行动破解地理与资源的束缚。201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如今已覆盖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81个港口,前10个月进出口额就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相当于为我国资源运输开辟了“第二生命线”。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开辟的五条通道,更是让西部内陆直接对接东南亚市场,跨境融资、数据传输、空中往来全方位畅通,打破了传统地理格局的限制。 其实联合早报的结论只说对了一半——中国确实无法走“闭关锁国”的自给自足之路,但这从来不是我们的发展选择。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国家能完全脱离世界实现崛起,地理与资源的客观限制,反而倒逼中国走出了一条“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的道路。我们既通过国际合作获取必需资源,又通过技术突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通过通道建设分散风险,这种“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远比单纯的“自给自足”更具韧性。 历史已经证明,地理和资源从来不是崛起的绝对障碍,如何正视局限、主动破局才是关键。从明清时期的“一口通商”到如今的“全方位开放”,从建国初期的“自力更生”到新时代的“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始终在突破各种限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