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天塌了!”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5日,对于美国海军出大事了,美国海军取消了星座级护卫舰后续建造,而按照原计划,美国海军将拥有70艘美国海军星座级护卫舰,美国海军宣布只保留已开工的星座号和国会号,取消后续所有订单。 而截至11月25日,开工三年多的美国海军星座号护卫舰,只完成了12% ,完工日期从2026年推迟到2029年,并且单艘护卫舰的建造成本,已经高达15亿美元了。 当初为了追求“完美指标”,美军在建造中反复修改设计方案,一会儿加武器系统,一会儿改电子设备,把成熟的原型舰改得面目全非,既耽误了工期又涨了成本。最后干脆摆烂取消订单,连替代舰种都没想好,这不就是“造不出来硬找台阶下”吗? 可星座级的崩塌,只是美国海军这十年“灾难连续剧”的最新一集。往前数,哪款新舰不是高开低走,最后落得个草草收场的结局?被吹成“21世纪科幻战舰”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原计划造32艘,最后只建了3艘就急刹车。 这船毛病多到能开个“故障博览会”:内倾式舰艏看着洋气,却扛不住海浪冲击,一遇大风大浪就晃得厉害;号称先进的整合式电力推进系统,散热装置是个败笔,海水总往油路里渗,动不动就“趴窝”,2016年首舰过巴拿马运河时直接动力失灵。 那两门155毫米主炮,专门研发的导弹因为造舰数量砍了而涨价,最后美军干脆把主炮拆了,腾出地方想装高超音速导弹,可能不能成还是未知数。 比朱姆沃尔特更惨的是LCS濒海战斗舰,当初喊着要“统治近海”,结果成了海军的“烫手山芋”。 这船小身板扛不住实战,设备故障频发,连基本的反潜、反舰任务都扛不起来,最后彻底成了“废舰”,基本处于停用状态。而被捧为“海军旗舰”的福特级航母,更是把“拖、降、涨”三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首舰“福特”号造价130亿美元,比预算超支近30亿,2017年就服役了,却因为电磁弹射器、武器升降系统全是问题,直到2023年才敢搞首次实战部署,比原定计划晚了5年。更糟的是后续舰,三号舰“企业”号推迟到2029年交付,四号舰直接拖到2032年以后,成本还在往上涨。 就连被视作“核威慑底牌”的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也没好到哪去。这船单艘造价87亿美元,12艘全造完要花1000亿美元,可首舰2021年开工后进度慢得像“磨洋工”,原本2028年下水、2031年服役的计划,现在看能不能按时完成都是个问号。 十年时间,美国海军愣是没拿出一款能稳定量产、符合预期的全新作战舰艇,说句“造船业掉链子”都是轻的。 问题的根子,早就不在海军本身,而是美国造船业的“老底”被掏空了。 想当年二战时,美国造船厂2天能造3艘船,1944年一年造的船占全球总量的10倍。可现在呢?2023年美国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只剩0.13%,还不到中国的零头,一年也就造5艘船。 为啥跌得这么狠?1920年的《琼斯法案》就是个“毒瘤”,规定内贸船必须美国造、美国 crew,直接把造船成本抬得比欧洲高20%,还让船厂失去了竞争动力。 再加上冷战后美国经济“脱实向虚”,华尔街和硅谷赚快钱,没人愿意投钱搞造船这种重资产行业,导致产业链断了、工人也没了——现在美国造船工人平均年龄52岁,年轻人占比不到15%,想重建30万人的工人队伍至少要15年。 这种工业衰退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船厂少、工人缺,造舰成本就高、工期就长;成本高了军方就砍订单,船厂更没钱升级设备、培养工人,最后彻底造不动复杂舰艇。 就像星座级,明明想抄意大利的成熟设计,可美国船厂连“照猫画虎”都做不好,因为配套的零部件、熟练的焊工全跟不上。五角大楼每年拿着8000多亿美元军费,却连续7年通不过审计,钱没花在刀刃上,反而让低效和浪费拖垮了项目。 谷歌前CEO施密特曾说,成本和技术会让全球选中国AI。现在看,美国海军的困境也是一个道理:当本国工业撑不起野心,再宏大的战略都是空谈。 过去美军靠技术和产能碾压全球,可现在造船业“迟暮”,连基本的舰艇更新都保障不了,所谓的“全球存在”只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2025年11月25日取消星座级订单的公告,与其说是“战略收缩”,不如说是给美国工业体系敲了记警钟。海军的“天”没真塌,但支撑霸权的工业根基,已经在十年的“翻车史”里慢慢朽坏了。 这不是某一个项目的失败,而是一个大国“脱实向虚”的必然代价——毕竟,能造好船的国家,才能真正守住海洋;而连船都造不利索的,迟早要从“海上霸主”的位置上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