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表示,准备通过施压欧洲,对欧洲减少出口武器,包括对乌克兰减少出口和合作来强压欧洲,以及乌克兰,来达成共识与俄罗斯停火。 这一表态背后,是欧洲军火格局的剧烈变动。2024年德国对乌武器出口达81.5亿欧元,占其军火出口大头,但2025年画风突变,德国近830亿欧元军购中仅8%流向美国,其余全押注欧洲本土企业。 葡萄牙放弃F-35、波兰搁置后续采购计划,欧洲多国用行动对美制武器说“不”,这让美国想借俄乌冲突收割欧洲军火市场的算盘落了空。 欧洲的抵触并非无的放矢。北溪管道爆炸案真相曝光后,乌籍嫌疑人涉案让欧洲对乌支持从无条件转向有条件,能源价格飙升35%的代价也让民众怨声载道。 更关键的是,欧洲看清了美国的战略算盘——一边施压欧洲援乌,一边加速组建印太濒海作战团、多域特遣部队,明显在将重心转向亚太,让欧洲独自承受冲突成本。 美国此时推动停火,本质是想“甩包袱”。美乌虽已原则同意19点和平协议,俄方尚未收到新版方案,核心分歧仍未解决。而欧洲既不想被美国裹挟放弃自主防务,又不敢彻底得罪美方,陷入两难。 这场由美国主导的停火博弈,说到底是大国利益的重新洗牌,欧洲能否守住自身诉求,俄乌冲突能否真正降温,还得看各方能否打破利益僵局,而不是让停火沦为新的博弈筹码。欧洲对乌援助 欧洲对乌援助 美国对欧盟关税 欧盟军事采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