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云南的谢明跃上了热搜, 他是1958年出生的, 1974年他在昆明钢铁公

溪边喂鱼 2025-11-27 20:46:35

今天云南的谢明跃上了热搜, 他是1958年出生的, 1974年他在昆明钢铁公司当工人, 凭借着科班出身和专业背景, 他在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24年, 谁能想到,这个在云南冶金行业响当当的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把青春焊在岗位上”的坚守。谢明的父亲是老昆钢人,建国初期就在钢铁厂当技术员,从小听着高炉轰鸣声长大的他,16岁初中毕业就主动申请进昆钢,成了一名最基层的炉前工。 别人嫌炉前温度高、粉尘大,天天盼着换岗位,他却跟着老师傅钻炉膛、记数据,下班还抱着《冶金原理》啃到深夜,硬是靠自学考上了昆明冶金专科学校,成了厂里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工人技术员”。 1982年,谢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这一待就是24年。刚进院时,他被分配到矿山设计所,跟着老专家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 云南多山地,很多矿山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他和同事们常常背着帐篷、带着干粮,徒步几天才能到达现场。有一次去滇西北某铅锌矿考察,山路湿滑,他不小心摔下山坡,膝盖磕破了一大块,鲜血浸透了裤腿,却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就接着测量地形、记录地质数据。“ 矿山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数据错了,可能就会造成上百万的损失,甚至危及工人安全。”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24年坚守的底线。 上世纪90年代,有色冶金行业迎来改革浪潮,不少设计院的技术骨干被私企高薪挖走,有人给谢明开出了比当时工资高5倍的待遇,劝他“跳槽赚大钱”。 他却摇了摇头,指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设计图纸说:“这些项目关系到云南的矿产开发,关系到几百号工人的生计,我走了,这些活儿谁来扛?”那段时间,他牵头负责某大型铜矿的选矿厂设计,为了优化工艺流程,他连续一个月泡在实验室,反复调试参数,每天只睡4个小时。 最终,他设计的流程比原方案节约了30%的能耗,每年为矿山减少成本上千万元,这个设计方案后来还成了行业内的标杆案例。 谢明的“轴”在设计院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年轻同事为了赶进度,在设计图纸上简化了某个安全防护细节,他审核时发现后,当场把图纸摔在桌上,气得声音都发颤:“安全是天大的事!我们笔下的每一笔,都连着工人的命, 怎么能敷衍了事?”他带着年轻同事重新查阅资料、现场勘查,直到把所有安全隐患都排除,才肯在图纸上签字。就是这份“不近人情”的严格,让他负责的几十个项目,从未发生过一起因设计缺陷导致的安全事故。 24年里,谢明从一名普通设计师成长为研究院的总工程师,手里培养出了30多名技术骨干,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了行业内的中坚力量。 他常对年轻人说:“冶金设计是个苦差事,但也是个良心活,既要懂技术,更要守底线。”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家里的书柜里,摆满了他积累的设计手册和笔记,每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些笔记本的纸都已经泛黄,却被他珍藏得整整齐齐。 2006年,谢明到了退休年龄,院里多次挽留他“返聘坐镇”,他却婉言拒绝了。有人问他退休后想做点什么,他笑着说:“想回昆钢看看,再去当年跑过的矿山走一走,看看我们设计的厂房还在运转,看看工人们过得好不好。 ”退休后的他,并没有闲着,而是加入了云南省冶金行业协会的技术顾问团,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还经常到高校给学生们讲课,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和经验。 如今,65岁的谢明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说起冶金行业的发展,依然两眼放光。他见证了云南有色冶金从落后到先进的变迁,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在这个追求“快节奏、高回报”的时代,像谢明这样坚守岗位、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人,或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正是这样的人,撑起了行业的脊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谢明的故事之所以能冲上热搜,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专业成就,更因为他身上那种朴实无华的坚守和担当。 在各行各业,还有无数像谢明一样的普通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一生的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8
溪边喂鱼

溪边喂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