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人头疼的是,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整个

非常盘点中 2025-11-28 01:37:26

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人头疼的是,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过分的善良和平。 一个人口十几倍、地盘几十倍、历史几千年的大国,怎么在近代被一个岛国打得节节败退? 先说晚清那摊子事,那会儿的皇帝大臣眼里,日本就是个“弹丸小国”,连《海国图志》初版都没正眼瞧过它。直到1874年日军踩上台湾岛,朝廷才慌了神:原来这邻居不是来磕头的,是来掏心的。可就算慌了,洋务派也只盯着洋枪洋炮,觉得“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结果呢?北洋水师买了先进舰船,水兵却在炮管上晾裤子,炮弹里填沙子。不是没钱,是钱都进了颐和园的湖里,填了慈禧太后的寿宴窟窿。甲午海战前,日本全国捐钱买“吉野号”,咱们的海军经费却被挪用修园子。这哪是打仗,分明是拿着金锄头的农民跟举着铁镐的强盗拼家底。 更要命的是,朝廷压根没把日本当“真敌人”。明治维新后,日本天天琢磨怎么“开拓万里波涛”,从琉球到朝鲜,一步步踩着中国的警戒线。 可咱这边,直到甲午开打,连本像样的《日本国志》都没刻完。黄遵宪写了八年的书,1890年就完稿,愣是拖到战败后才出版。 大臣们连对手的家底都不清楚,还想着“以夷制夷”,指望列强来主持公道。结果呢?三国干涉还辽,俄国趁机占了东北,列强分蛋糕,中国连刀都摸不到。 到了民国,事儿更拧巴。蒋介石喊着“攘外必先安内”,把枪口对准红军,对日退让。不是他不想硬,是他算的是“三日亡国论”的账:中国武器不如人,组织不如人,打起来沿海三天就丢光。这话难听,却是实话。 那会儿的中国,表面统一,实则军阀割据,中央能调动的嫡系部队不过十万,地方实力派各怀心思。淞沪会战为啥惨败? 几十万大军挤在上海滩,各部队番号乱成一锅粥,有的弹药打完了没补给,有的见死不救保存实力。这种散沙状态,拿什么跟举国动员的日本拼? 再说日本人的算计,从明治维新开始,人家就把中国当“假想敌”,参谋部连《清国征讨方略》都写好了,详细到怎么分兵几路打进北京。反观咱们,直到日军打进东北,还有人幻想“国际联盟会主持公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不抵抗”,不是他怕死,是蒋介石算着“攘外必先安内”的账,觉得先灭了红军,才有本钱抗日。可日本人哪给你时间?从东北到华北,步步紧逼,等卢沟桥枪响,中国已经退无可退。 有人说,为啥不学苏联“百万大军灭关东军”?看看历史就知道,晚清到民国,中国从来不是“统一的现代国家”。晚清政府是“家天下”,军队是李鸿章的淮军、张之洞的湘军,各有各的山头。民国政府表面统一,实则各省督军割据,中央政令出不了南京城。 这种情况下,拿什么制定“灭日计划”?就算有计划,谁来执行?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孤军奋战,南洋舰队坐视不理;淞沪会战时,川军、桂军千里驰援,中央军却保存实力。这种“窝里斗”的底子,怎么拧成一股绳? 还有个最扎心的事实:近代中国不是输在“退让”,而是输在“没法不退让”。日本是举全国之力赌国运,咱们却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救火队。 甲午战败赔2亿两白银,相当于日本四年财政收入,这笔钱反过来又被日本用来扩军。九一八后,东北的工业资源、铁路网络全成了日本侵华的跳板。中国不是不想反击,是每退一步都在失血,却连止血的绷带都凑不齐。 直到抗日战争,中国才算真正觉醒。可即便如此,正面战场的淞沪、徐州会战,哪次不是用血肉填火海?不是不想灭日本,是直到1945年,中国的步枪产量还不如日本一个月的零头。 战略上的“退”,背后是国力的“虚”。那些说中国“过分善良”的人,怕是没见过北洋水师沉舰时水兵的血,没听过淞沪战场上娃娃兵的哭声。不是不想硬,是硬起来的代价,近代中国实在付不起。 这百年憋屈史,说白了就一句话:当一个国家的体制烂到根子,当统治阶层把权谋算计看得比民族存亡重,当民众还没觉醒成“国民”,再大的地盘、再多的人口,都是待宰的肥肉。 不是中国不想灭日本,是直到山河破碎、生死关头,咱们才拼出一口气,攥成一个拳。这份迟来的觉醒,代价太重,重到每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心里都压着块石头。不是战略克制,是曾经的中国,连“不克制”的资格都没有啊。

0 阅读:10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