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车展上亮相了两个境——也就是华为在车展前的11月20日,同日发布的启境(广汽)、奕境(东风),是的没有所谓的其他第三境。 华为与车企合作有三种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HUAWEI INSIDE(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全新深度合作模式介于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之间,是车企既不想丢话语权,又希望华为深度参与的中和产物,坊间称之为HI PULS模式。 五界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二境采用全新深度合作模式。东风岚图、东风猛士采用的HI+模式,阿维塔等采用HI模式,其他可能采用的零部件模式,很多车型的车联网等基础应用都是华为的。 两个月前,2025年9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与华为签约,近日该车企推出首款车型宝骏华境S。虽然名字中也带“境”字,但合作双方并没有采用全新深度合作模式,且“华境”属宝骏品牌旗下车型名称,与全新品牌奕境、启境非同一级别。 奕境成为奕派科技旗下第三大品牌。奕境品牌的使命:为家庭用户造最好的车,其品牌价值围绕三个核心:安全至上、智慧领航、开放共创。首款车型计划于2026年4月北京车展正式亮相,后续每年至少有1款全新车型上市。当央企汽车巨头和华为深度绑定,会造出什么样的车? 11月20日的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答案终于揭晓——东风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奕境”品牌,用“联合定义、联合开发、联合办公”的全新模式,直接把新能源汽车的“含华量”拉到了新高度。它是东风与华为从品牌定义到产品开发,再到生产流程的全链条深度绑定:华为的乾崑团队直接进驻东风的研发中心,和东风工程师一起做用户调研,一起画设计图,一起调试三电系统。 比如奕境的智能座舱,不是华为把现成的系统装进去,而是双方联合定义了座舱的交互逻辑——比如语音控制的响应速度,屏幕的布局,甚至座椅的按摩功能和车机的联动,都是经过几百次用户测试才定下来的。奕境的车身框架,用了东风最新的超高强度钢,抗扭刚度比同级别车型高20%;电池包采用了“三明治”结构,不仅续航能做到700km(CLTC),还通过了120km/h的碰撞测试,电池零泄漏。而华为的贡献,则是把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做到了“车企级”的稳定——比如乾崑芯片的算力达到了500TOPS,支持城市NOA自动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的识别精度比行业平均高15%;车机系统的开机速度只要2秒,就算零下30度的低温,也不会卡顿。 “最强境”不是随便叫的,奕境的核心优势在于把央企的制造实力和华为的技术优势做到了1+1>2:联合定义的产品逻辑:不是华为给什么,东风用什么,而是双方一起找用户的“痛点”——比如新能源车主怕续航虚标,奕境就用华为的热泵空调和东风的电池温控技术,把冬天续航衰减控制在15%以内;联合开发的技术壁垒:华为的乾崑OS智能座舱系统,和东风的整车电子架构深度融合,支持多屏联动(仪表、中控、副驾屏),语音控制能覆盖120+个场景,比如“打开座椅加热+调低空调温度”这样的组合指令,一次就能完成;联合办公的效率优势:双方团队在同一楼层办公,遇到问题直接面对面沟通,比如之前调试自动驾驶算法时,华为的算法工程师和东风的测试司机一起跑了2000公里路测,只用了两周就解决了行人识别的误判问题。奕境的发布,不是一个新品牌的诞生,而是行业合作模式的一次突破——以往的“车企+科技公司”要么是技术输出,要么是品牌联名,而奕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绑定。 东风有制造的“硬实力”,华为有技术的“软实力”,当这两者结合,造出的车不仅有央企的可靠性,还有华为的智能性。对于消费者来说,奕境可能不是最“花哨”的新能源汽车,但一定是最“踏实”的——毕竟,有央企背书的制造工艺,加上华为的技术兜底,这样的车,谁能不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