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磨难铸就今日骄傲!”三峡大坝的工程师曾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三峡大坝修建之前,清华大学教授、水利专家黄万里,多次表示不能修建大坝,并且给出明确的理由,但却惨遭拒绝。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上世纪,三峡大坝的修建计划一度引发了中国工程界、学术界的巨大争议。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争议性的水利工程之一,三峡大坝的建设目标是防洪、发电和改善航运。 然而,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却是少数公开反对这一工程的声音之一,并且他提出的理由深刻且具体。 黄万里是中国水利界的泰斗级人物,他曾赴美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国河流治理、水利建设的研究。 对于三峡大坝的修建,他多次明确反对,甚至在各种会议场合公开发言,试图阻止工程的上马。他认为,三峡大坝虽然可以暂时解决一些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黄万里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三峡大坝的蓄水功能会带来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 黄万里指出,长江上游的水流夹带着大量泥沙,如果在三峡地区修建高坝蓄水,泥沙将逐渐淤积在水库中,最终影响到水库的蓄水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泥沙沉积会让水库变得越来越浅,不仅降低防洪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溃坝的风险。 其次,黄万里担心大坝的生态影响。他指出,长江是中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建大坝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向,影响到上下游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鱼类的洄游。 长江特有的鱼类如中华鲟,依赖于长江的自然水流进行繁殖和生存,一旦河流被拦截,这些物种的生存将受到巨大威胁。 此外,黄万里还提到,修建大坝将可能导致三峡地区和上游区域的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加。 尽管黄万里多次呼吁,并递交了详细的研究报告,然而当时的决策者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大坝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政治意义在那个时期占据了主导,黄万里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政府决策层更加重视工程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和政治象征意义,而忽略了黄万里所担忧的长期生态问题和技术挑战。最终,三峡大坝的建设在1994年正式启动,反对意见被彻底压下。 黄万里的反对并没有因为工程开工而停止。即便在晚年,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警告大坝建设可能带来的隐患。 他曾对学生和同事们说:“三峡大坝将来会出现问题,我的担忧会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被证实。”虽然他未能亲眼看到这些后果,但历史的进程确实逐步验证了他当年的部分担忧。 三峡大坝竣工后,确实在发电、防洪、航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黄万里提到的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随之显现。 尽管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大坝运营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问题,但长江的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华鲟等珍稀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泥沙问题也仍然是大坝运营中的一个长期难题。 黄万里的坚持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论,更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他用自己毕生的研究经验为国家提出了警告,虽然当时未能被采纳,但他的声音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为一位顶尖的水利专家,黄万里深知工程的复杂性和长期影响,他所追求的并不是个人成就或名利,而是为国家提供最科学、最有远见的建议。 如今,三峡大坝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但它带来的问题同样让人们不断反思。 当年的争论,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大坝的修建,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环境的深刻命题。 黄万里的质疑,至今仍然警示着我们:在面对重大工程决策时,是否足够尊重自然的力量?是否真正倾听了不同的声音? 黄万里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提供技术方案,更是提醒社会和政府在面对科技和自然时,要保持敬畏之心。 他的坚持和远见,尽管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他无疑是一位为国家未来着想的伟大科学家。

兴利堡-梁
万事有利必有弊。至少,我所居住的的方不用年年防汛,以前每个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担心大堤决口;只是,地下水位也明显低了很多,以前从不干涸的沟沟塘塘现在秋冬季都没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