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原来,它们都悄无声息地流向海外,构建起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却鲜少人知的“隐形帝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每年大约有四百七十万匹马被屠宰,但走在国内的大街小巷,人们几乎见不到马肉进入餐桌,超市的冷柜里堆满了牛羊猪肉,饭馆的菜单上也鲜少出现与马有关的菜肴。 如此庞大的数量背后隐藏着一条横跨欧亚的贸易网络,这些看似“失踪”的马肉,悄无声息地流向了海外,支撑起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却极少被公众察觉。 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马并不是普通的牲畜,几千年来,它们是农田里的得力助手,是长途跋涉的坐骑,更是战争年代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 由此衍生出的成语“老马识途”“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无一不是将马放在伙伴和英雄的位置,正因为这种身份上的特殊意义,人们很难将它与“食材”二字联系起来。 再加上马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低,如果烹饪不当容易显得发柴带膻,与人们习惯的猪肉肥嫩、羊肉鲜香形成鲜明对比,久而久之,“马肉不香”的印象在民间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 这种文化与口味上的双重隔阂,让国内市场几乎对马肉关上了大门,然而,屠宰规模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在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形成了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规模化养殖场为屠宰提供了稳定的来源,现代化的车间将马匹迅速分割、冷藏,再在四十八小时内送抵天津港或其他出口口岸,马肉的旅程就此开始,它们以冷链货柜的形式被运往大洋彼岸。 在日本,这些肉被冠以“樱肉”的名字,常以生食形式出现在餐桌,由于需要极高的新鲜度,中国企业研发了极速冷冻工艺,将屠宰到运输的时间压缩到最短,以满足严格的标准。 正因稀缺与高要求,日本市场的售价可达每公斤三百至五百元人民币,向西北方向延伸,哈萨克斯坦的冬季餐桌上有大约八成的马肉来自中国,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日常食材。 在欧洲,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大型超市直接将马肉与牛羊肉并列销售,既有家庭购买的小包装,也有高端餐厅用来制作精致料理的大块原料。 这一看不见的跨国供应链形成了一座“隐形帝国”,据行业统计,全国排名前十的加工企业掌握了约七成的产能,每年仅出口环节就能带来超过一百八十亿美元的创汇,产业总产值以数十亿元计。 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十五万人的就业机会,从牧区养殖、运输物流到屠宰车间,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亚和西亚这些传统食用马肉的地区需求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出口导向型模式。 尽管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饮食中缺席,但马肉在部分地区仍保留着存在感,在新疆,人们会制作熏马肠或马肉抓饭,在寒冷的冬天尤其受欢迎;内蒙古一些地方也有食用传统,牧民习惯将马肉与牛羊肉一并储存。 只是这些习惯放在十四亿人口的语境下,只能算是小众的区域风味,难以改变整体冷清的局面,为了开辟新的出路,有企业尝试将马肉制成宠物食品,打出“高蛋白、低脂肪”的卖点,反而更容易被接受。 还有人探索营养补剂市场,希望借助运动和保健需求寻找突破口,但整体规模仍然有限,这种高度依赖出口的格局,让产业链显得单薄而脆弱,一旦国际政策或贸易环境出现波动,整个链条都会受到直接冲击,与其他出口型农产品类似,这种风险难以回避。 如果国内市场迟迟打不开,即便规模庞大,也始终是一种不稳固的存在,但若未来有部分消费者愿意突破心理障碍,哪怕只是少数群体,也足以支撑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需市场,为企业增加第二条支点。 如今马早已退出农耕与战争的舞台,更多出现在赛马场、旅游景点和马术爱好者的圈子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转变,并未削弱在人们心中承载的象征意义。 正因如此,马肉在国内餐桌上依旧陌生,但与此同时,它却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建立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亚洲到欧洲,都能看到来自中国的身影。 中国的马肉产业,就这样在国人视线的盲区里壮大,它不喧嚣,却实实在在地构建出一个跨国流通的庞大体系,那些我们以为“消失”的马肉,早已化身为异国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日报——中国马肉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
如梦菲记
2025-09-27 15:44: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