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一点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中国和乌克兰关系其实并不差。中国买了不少乌克兰的粮食,也给过他们不少市场机会,双方的经贸往来算是互补互利。 尤其是粮食,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中国正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稳定市场,两边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更重要的是,中国一开始在俄乌冲突上保持了很清晰的中立态度,没有跟风西方对乌克兰说三道四,更没有在军事上插手。 按道理来说,乌克兰完全可以珍惜这段关系。毕竟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市场、资金、供应链资源都是大块头,和中国保持稳定关系,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但是泽连斯基政府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不仅没有感谢中国的中立,反而一次次在外交和经济上对中国挑衅。 比如在某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乌克兰立场暧昧,甚至直接跟着西方跑。更夸张的是,乌克兰还曾经制裁过中国企业,把中国早年在乌克兰投资的项目搅黄了。 这就让人无法理解了。你需要中国买你粮食,你需要中国在联合国场合不反对你,但转身又给中国使绊子。 换句话说,泽连斯基的做法就是一边要好处,一边给脸色。这种态度,放在哪个大国身上都不会有人惯着。 于是,中国的态度自然开始转变。以前,中国是乌克兰粮食的最大买家之一,但随着关系恶化,中国逐步减少了对乌克兰粮食的进口。 粮食这种东西,中国有很多替代来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甚至南美国家,都是稳定的合作伙伴,不会像乌克兰这样朝令夕改。对中国来说,找稳定可靠的供应商,比单纯追求低价更重要。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不是中国翻脸,而是泽连斯基自己把牌打烂了。要知道,中国在国际关系里一直强调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只要你不踩红线,中国基本都会保持理性合作。 可乌克兰做的事,就是一次次踩线。他们可能觉得“反正西方支持我,中国不敢撕破脸”,但他们低估了中国的选择权。中国不缺粮,不缺市场,乌克兰在中国面前,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再看看泽连斯基政府的外交策略,几乎把所有赌注都压在西方身上。问题是,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有多长久?有多少是真金白银?有多少是嘴炮?这些问题不用中国提醒,乌克兰自己应该心里有数。 偏偏泽连斯基还在加码,把中国这样的潜在中立伙伴往外推。久而久之,中国自然要重新调整战略立场。既然乌克兰不懂得珍惜,那就把资源和注意力放到更靠谱的合作伙伴上去。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是不是因此就完全偏向俄罗斯?其实也不是。中国依然坚持中立立场,不参与军事冲突,不在武器上掺和,但在经济上,中国确实更愿意和能给出稳定合作环境的国家打交道。 相比之下,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粮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意愿和可靠性,显然比乌克兰强得多。中国要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供应链,而不是今天合作,明天翻脸的“不定时炸弹”。 更讽刺的是,泽连斯基政府自己搞砸了和中国的关系,但在对内宣传的时候,依旧喜欢强调“乌克兰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支持”。问题是,这种支持多数时候是空话,真正的资金和市场从哪里来? 西方援助能养活多少乌克兰农民?能替代中国的大规模粮食采购吗?答案其实很清楚。 乌克兰现在缺的不是口头支持,而是真实的经济出路。但他们自己关上了和中国的大门,把本来能够补充经济的机会推走了。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转变其实完全合理。中国没有主动挑衅乌克兰,更没有做过损害乌克兰利益的事情,是泽连斯基自己不断挑衅、不断消耗彼此关系,把事情逼到这种地步。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归根结底是领导人的选择。泽连斯基把全部筹码都押在西方身上,结果就是失去中国这样的合作伙伴。这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乌克兰政府自己造成的后果。 到今天为止,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很清楚,不敌视,但也不会再投入太多。不再当冤大头买单,不再一味照顾情绪,转而把资源和市场留给那些真正懂得珍惜合作关系的国家。这就是现实。 所以说,中国态度的转变,不是情绪化的反应,而是理性的选择。责任也不在中国,而在泽连斯基。外交不是喊口号,更不是作秀,它归根结底要看你能不能带来稳定的合作和互利的结果。 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拿不出这种基本的姿态,那就只能被边缘化。中国没有义务一直对乌克兰“好”,尤其是在对方不断挑衅的情况下。 中国态度的转变,既是对乌克兰不尊重合作的回应,也是对自身国家利益的保护。中国不会因为乌克兰的任性而牺牲自己的战略空间。泽连斯基要怪,就只能怪自己。
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一点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当永安
2025-09-28 11:4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