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9日,一女子到医院给公公交手术费,发现卡里的30万一分不剩,查了账单才知道,钱全被婆婆拿来买了十几份保险,婆婆不仅花了银行卡里的钱,还把房子拿去抵押贷款了350万,女子不解,自己婆婆是退休工资每月2800元的老年痴呆患者,是谁忽悠她去买巨额保险的? “您这张卡余额不足”。 长沙某医院收费窗口的声音刚落,王女士捏着银行卡的手指关节瞬间泛白。 上周才刚转进去的30万,是给中风的公公准备的手术费,怎么会一分不剩? 她手忙脚乱地调出银行账单,密密麻麻的转账记录指向同一家保险公司,这让她浑身发凉——难道是婆婆动了这笔钱? 冲到家里追问时,一向节俭的婆婆李阿姨才支支吾吾地坦白,那姑娘说买保险能发大财,以后能拿几百万呢。 看着婆婆递过来的十多份保险单,王女士的血压瞬间飙升,总保额赫然写着350万元,已交保费高达150多万。 仅今年就交了77万,剩余200万还在待缴列表里。 这个月退休金只有2800元、还得靠药控制帕金森病的老人,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贵的保险? 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李阿姨在小区广场听一场免费健康讲座时,结识了自称保险公司顾问的张艳。 这个年轻人嘴甜又勤快,每天早晚准时发来问候,知道李阿姨腿脚不便,还经常拎着水果上门探望,偶尔留下吃饭聊天。 一来二去,李阿姨渐渐把张艳当成了可信赖的晚辈,甚至跟家人提过“想认她做干女儿”。 张艳开始给李阿姨推荐保险,说这些产品“保本保息,到期能翻好几倍”,还拍着胸脯保证“以后看病养老都不用愁”。 李阿姨被“发大财”的说法冲昏了头,加上帕金森病让她记性变差、头脑时常不清醒,就跟着张艳签了一份又一份保单。 直到王女士追问,李阿姨才吐露实情,不仅那30万手术费被转去交了保费,她还偷偷把房子抵押贷了款,甚至找老邻居借了钱。 王女士仔细翻看保单,更离谱的问题浮出水面。 明明患有帕金森病的李阿姨,健康告知栏里却写着“无既往病史”;月退休金仅2800元的老人,年收入被虚报成30万。 所有保险的受益人全填了李阿姨自己,连寿险受益人都是她本人。 更荒唐的是,光是“福享终身寿险”就买了5个,“品质金账户终身寿险”买了3个,同类产品重复投保,出险时根本不可能全额理赔。 她立刻联系上张艳,对方却矢口否认忽悠老人。 我问过阿姨家里情况,她说公公开公司,肯定买得起。 张艳坚称流程没问题,还说当时告知过保险公司有“资金周转服务”,至于李阿姨怎么凑的钱,她“不清楚也管不着”。 当王女士追问“2800元退休金怎么负担年交77万保费”时,张艳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干脆挂断电话再也不接。 找到保险公司后,总经理助理田女士只含糊回应“已经上报,30天内处理”。 对张艳的销售方式是否妥当避而不答,更没提退保的可能性。 公公躺在病床上等手术,家里的钱全被拿去买了没用的保险,他们却只说‘等结果’。 王女士的声音里满是绝望,这起事件并非个例。 北京金融法院曾审理过类似案件,一位市民称被推销员忽悠买了年交10万的保险,起诉要求退款却因拿不出欺诈证据败诉。 华律网的法律解读显示,保险欺诈认定需证明对方故意虚假陈述并导致错误决策,而老年人往往难以留存相关证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去年11月就发布适老化指导意见,要求保险公司关注慢病老人特殊需求,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张艳的做法显然与之背道而驰。 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个别业务员的道德缺失。 金融监管总局今年4月明确提出建立销售人员违法违规佣金追索机制。 可现实中,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的考核仍重业绩轻合规,才让“忽悠老人”的套路屡禁不止。 部分产品设计本身也藏着猫腻,比如有少儿险要等到孩子70岁才能提取,本质就是利用信息差误导消费者。 如今王女士仍在四处奔波取证,她咨询律师得知,要证明张艳欺诈,得收集齐沟通记录、宣传资料等证据。 可李阿姨根本记不清细节,张艳又刻意规避留下书面证据。 就算最终能退保,按法律规定也可能要承担违约责任,拿不回全部保费。 这场由30万手术费引发的风波,戳破了保险销售中的灰色地带。 一边是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迫切需求,一边是个别业务员的趁虚而入,再加上维权时的举证难题,让不少家庭陷入困境。 唯有监管发力、行业自律、家庭上心形成合力,才能让保险真正服务于民生,而非成为家庭危机的导火索。
湖南长沙,9日,一女子到医院给公公交手术费,发现卡里的30万一分不剩,查了账单才
拾九观人间
2025-09-28 12:45:32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