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成精了?”上海,女子从老家买了一只大公鸡,本来要杀了补身体,可孩子非要当宠

拾九观人间 2025-09-28 12:45:33

“真要成精了?”上海,女子从老家买了一只大公鸡,本来要杀了补身体,可孩子非要当宠物养,没想到,这只大公鸡一点也不好斗叨人,反而脾气很好很粘人,和宠物猫狗没什么区别,只要叫它名字,立马就过来找主人,女子表示大公鸡和家人感情很深,网友调侃:这可是二十星宿中的昴日星君!   提起宠物,多数人先想到猫狗蹭腿撒娇的模样,可在上海闵行区的一户人家,最黏人的“家庭成员”却是一只红冠大公鸡。   这只本该在过年时成为餐桌菜肴的公鸡,如今却成了主人腿上的“撒娇精”。   这只名叫“小鹰”的公鸡,是主人王女士的母亲去年从安徽老家带来的年货。   当时想着过年杀了给全家补身体,鸡是老家散养的,肉质特别好。   王女士刚把鸡带回家时,它被关在阳台的纸箱里,总是警惕地缩着脖子,听见动静就扑腾翅膀。    改变命运的是王女士7岁的儿子。孩子偶然看见纸箱里的公鸡,蹲在旁边看了半天,拉着王女士的衣角求情。   妈妈,它好可爱,别杀它好不好?我想养它当宠物。   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王女士动了恻隐之心,最终决定暂时留下这只鸡,还给它取了“小鹰”这个威风的名字。    谁也没料到,这一养竟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小鹰”很快褪去了初见时的警惕,成了家里的“小跟屁虫”。   王女士在厨房择菜时,它会偷偷凑过来,步子放得又轻又慢,爪子踩在地板上几乎没声音,脑袋一点一点往前探,生怕惊扰了主人。   等凑到跟前,它就扑腾着翅膀跳上王女士的腿,稳稳站定后还会“喔喔”叫两声,短促又清亮,像小孩撒娇时的哼唧声。    更让人惊喜的是“小鹰”的互动感。   只要家里人喊“小鹰”,不管它在阳台哪个角落,都会立马颠颠跑过来,脖子伸得长长的,脑袋往人手上蹭。   每天早上六点,它还会准时打鸣叫全家起床,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叫醒人却不刺耳,像个尽职的“生物闹钟”。   以前只知道狗通人性,没想到鸡也这么聪明。   王女士笑着说,现在家里没人把它当家禽,连扫地时都会特意绕开它常趴着的地毯。    “小鹰”的特殊待遇并非没有缘由,王女士每天会给它准备干净的小米和清水,傍晚还会带着它在小区空地上散步,没事就蹲下来和它说说话。   动物行为学研究显示,鸡其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能记住熟悉的面孔,还会通过叫声表达情绪。   “公鸡本来警惕性就高,能主动求抱抱,说明它是真的信任你。”   王女士的话,印证了这份情感的双向性。    这样的场景被王女士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后,很快引来了网友热议。   有人开玩笑说,这哪是公鸡,分明是《西游记》里的昴日星君下凡,脾气也太好了。   还有人盯着“小鹰”打鸣的样子调侃,原来尖叫鸡的原型在这呢。   更有网友感性留言,这是上辈子的缘分没断,这辈子跨物种来找主人了。   其实“小鹰”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上海,曾有位女士为了抢救患病的宠物公鸡“好运”。   一天花掉近2000元治疗费,只因这只公鸡陪伴她走出了抑郁症。   湖南某小区的一位母亲,也把本该当补品的土鸡留作宠物,每天带着它散步,这只鸡成了她排解乡愁的情感寄托。   这些故事都指向同一个答案:动物的灵性,从来都是主人善意的回声。    如今“小鹰”在王女士家已经住了快一年,家里人早就习惯了它的存在。   王女士的儿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小鹰”,会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它吃。   王女士的母亲则会特意留些菜叶,切成碎末喂给它。   “当时只是怕孩子失望才留下它,现在早就舍不得了。”   王女士说,家里已经计划好了,要一直养着“小鹰”,养到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像“小鹰”这样的“非传统宠物”越来越常见。   数据显示,我国已有约1707万人饲养异宠,市场规模近百亿元。   从公鸡到仓鼠,从鹦鹉到蜜袋鼯,这些小动物走进家庭,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更让我们重新理解了“陪伴”的含义。    动物的情感从不是玄学,而是每一次喂食、每一次对话、每一次陪伴积累的信任。 

0 阅读:0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