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铁”?别再谈什么航母、导弹了,谁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掌握了“无限能源”,这意味着,装载着核聚变反应堆的“太空战舰”,将能把激光武器,当成“无限弹药”的机关枪来用! 要明白,可控核聚变可不是普通的能源技术,它模仿的是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用海水里的氘元素作燃料,几乎取之不尽,更重要的是,它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放射性废物也极少,可以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能源”。 中国的EAST装置,还有国际上正在推进的ITER计划,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但要注意,现在的核聚变实验还处于“赔本赚吆喝”阶段,消耗的能量比产生的还多,要实现真正发电,至少要实现“能量净增益”,也就是产出是投入的10倍以上。 网上常见一种简单化的说法,直接把核聚变和激光武器画等号,虽然核聚变理论上能提供持久能源,但激光武器的实际应用面临三大硬伤: 一是能量转换效率太低,目前电能转化为激光的效率还不足30%,就像手机充电两小时却只能用半小时。 二是散热技术瓶颈,连续发射产生的高温无法有效散发。 三是环境适应性差,地面激光易受雨雾影响,而太空部署成本又高得离谱。 美国确实试验过激光武器,能打无人机,但功率和我们想象的“秒天秒地”差着好几个数量级,现代航母也不是活靶子,它们有多层防护系统,没那么容易被一发入魂。 若能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最直接的好处是电费将因能源成本趋近于零而大幅降低,同时太空旅行时间可能大幅缩短(例如火星旅程从9个月减至3个月),并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充足能源支持大规模环保工程。 但要清醒认识到,从实验室成功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按照国际上的计划,至少要等到2035年才能实现持续燃烧,2050年左右才有示范电站,这个过程需要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不是某个国家能单独完成的。 每次聊到这种前沿科技,我发现大家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觉得马上就能改变世界,要么觉得都是忽悠,其实真相往往在中间。 有意思的是,就算真的实现了能源自由,人类可能又会面临新的稀缺资源,比如注意力、创造力,或者生态承受能力,如果我们只把核聚变当成军事竞争的筹码,那就太小看它了,想想看,电报没让英国永远称霸,互联网也没让美国一直主导,技术最终都会普及,让全人类受益。 现在全球35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在为核聚变努力,中国的EAST、英国的球形托卡马克、德国的仿星器...... 这种合作可能比单打独斗更靠谱,也许我们该思考的不是“谁能独占技术”,而是“怎么让更多人受益”。 说实话,比起幻想激光武器打航母,我更关心这些现实问题,无限能源来了之后,经济模式要怎么调整?会不会加大贫富差距?怎么确保技术安全?想清楚这些,可能比争论武器强弱更有意义,毕竟,我们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对吧?
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
物规硬核
2025-09-28 23:42: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