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9月28日)报道,“欧盟官员批评北京最新的减排承诺‘令人失望

物规硬核 2025-09-29 00:42:42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9月28日)报道,“欧盟官员批评北京最新的减排承诺‘令人失望’,称这将加大全球气候目标实现的难度后,中国外交部反批欧盟抱持‘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在自身气候目标上行动迟缓。”   中国最新提交的方案,坚持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但欧盟的不满在于,和去年相比,这次没有拿出更积极的减排计划。   不过换个角度看,中国现在拥有全球超过一半的电动汽车、九成以上的太阳能板产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突破11亿千瓦,占了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欧盟自己也有难处,数据显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只有10个有望完成2030年气候目标,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让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不得不重新启用煤电,在这种情况下,布鲁塞尔对北京的指责,确实容易让人感觉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触及了气候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历史责任怎么算,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发达国家贡献了全球近八成的历史碳排放,如果按人均来算,欧盟国家的人均历史排放量仍然是中国的三倍多。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常说,"各国情况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句话听着像是外交辞令,其实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要不要承认并纠正历史造成的不公平。   而欧盟的担忧在于,如果新兴经济体不加快减排,单靠发达国家根本不可能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以内,这种担心也有道理,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碳排放仍然占全球总量的三成左右。   仔细看双方的减排方式,会发现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欧盟走的是"制度先行"路线,通过建立碳边境税等新规则,试图用市场力量推动减排,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有其优势,但也面临着产业转移、民众抗议等现实问题。   中国则更倾向于"产业驱动"路径,通过打造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让绿色技术本身变得经济实用,2022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高达5460亿美元,接近全球总投资的一半,这种务实策略效果显著,但也伴随着对传统能源的持续依赖。   这场争论来得正是时候,11月即将召开的COP28气候大会要对《巴黎协定》进行首次全球盘点,评估各国的承诺到底够不够。   令人担心的是,地缘政治紧张正在侵蚀气候合作的基础,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安全焦虑,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都可能让气候问题变成大国博弈的筹码。   然而,气候变化不会等待人类解决政治分歧,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各国目前的承诺只能把升温控制在2.4-2.6°C,远高于《巴黎协定》的目标。   在这场气候博弈中,单纯的互相指责已经没什么意义,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既能体现历史责任,又能应对当前危机的全球机制?   或许答案不在于互相批评,而在于找到互补的空间,欧盟的制度经验加上中国的产业规模,说不定能创造出全球绿色转型的新模式,比如在碳市场对接、绿色技术共享、气候融资等领域的合作,可能比单纯争论目标更有建设性。   毕竟,当冰川持续融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时,大自然可不会区分这些排放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   当中欧互相指责对方在气候问题上努力不够时,感觉就像在看一场"谁更虚伪"的比赛,这种争论虽然能暴露问题,但很容易陷入僵局。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试图用过去那套国家间博弈的老办法,来解决全新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危机的本质是它超越了国界、意识形态和发展阶段,直接考验着人类的团结协作能力。   在我看来,与其纠结于互相比较减排目标,不如建立一个更公平的评估机制,要把各国的减排贡献与其历史责任、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结合起来看,同时,发达国家应该诚实地面对历史欠账,通过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跳过传统的高污染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排放国和可再生能源的领头羊,需要意识到自己特殊地位带来的责任,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看来,中国的选择将决定他们能否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高碳发展老路。   说到底,气候正义不能变成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应该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转型支持和技术共享上,当欧洲的海上风电技术遇上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当美国的电动汽车创新结合东南亚的地热资源,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希望。   这场辩论最值得珍惜的地方,也许是它逼着我们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拥有80亿人口、发展极度不均衡的星球上,我们到底要共同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答案不在布鲁塞尔或北京的会议室里,而在我们能否打破零和思维,重新思考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毕竟,在这场气候挑战中,要么共赢,要么全输,没有中间选项。

0 阅读:2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