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说了句大实话,不管中国走什么路,我们都要限制它发展,就因为不想有任何竞争对

物规硬核 2025-09-29 00:42:45

美国人说了句大实话,不管中国走什么路,我们都要限制它发展,就因为不想有任何竞争对手,说白了,他们根本不是在意你什么制度,纯粹是见不得别人好。   美国的这种心态并非独独针对“红色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信奉资本主义的日本凭借卓越的制造业和贸易顺差迅猛崛起,威胁到美国经济霸权时,美国同样毫不犹豫地举起了“301条款”的大棒,迫使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最终让这个“听话的盟友”经历了“失落的二十年”。   彼时,美国可没有指责日本是“共产主义”,同样,法国的阿尔斯通也曾被美国以《反海外腐败法》长臂管辖,核心业务被生生拆解收购,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在美国的全球棋局上,但凡可能挑战其技术或经济垄断地位的对手,无论其意识形态颜色,都会成为被精准打击的目标。   可见,将中美之间的摩擦简单归咎于“制度之争”,或许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层,美国的战略核心,是维护其自二战以来建立的、由其主导的全球体系绝对主导权。   这个体系确保了美元、科技和军事的绝对优势,任何国家,只要其发展的体量和质量逼近了可能动摇这一主导权的“临界点”,都会触发美国的遏制机制,中国不过是当下这个最接近“临界点”的、最显眼的挑战者。   理解了这一底层逻辑,我们就能看清近年来许多动作的本质,从针对华为的全球围堵,到芯片领域的精准脱钩,从在南海的所谓“自由航行”,到拼凑“印太经济框架”(IPEF)。   这些举措并非真的因为中国“不守规矩”,而是因为中国在5G、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戳破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绝对领先神话,动摇了其霸权的根基。   那么,面对这种“不管你做什么,我都要限制你”的困境,中国应当如何自处?   最关键的或许是保持战略清醒,避免落入“自证清白”的陷阱,无需在“我们是什么制度”的问题上与美国进行无休止的、被其设定框架的辩论,中国的道路成功与否,最终评判权在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国家的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战略定力,聚焦于办好自己的事,外部压力只会增强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决心,推动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国内市场,以及更深度融入全球的合作网络(如“一带一路”),将是瓦解围堵的最有力武器,压力,也可以转化为内部改革的倒逼动力。   最后,要善于广交朋友,建立最广泛的“反遏制”统一战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许多传统盟友,其利益并非与美国完全一致。   它们渴望发展,期盼多极世界,不愿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坚持对外开放与合作,维护全球化的共同利益,能够有效稀释美国的遏制联盟。   这场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世界秩序走向的长期竞争,那句“大实话”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提前看清了这场竞争残酷而真实的一面,从而能够更早地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那句“大实话”之所以能引爆网络,是因为它精准地命中了国人长期以来的一种集体感知,并为之提供了一个简洁有力的解释框架,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共鸣,它让我们觉得,“看,他们终于承认了!”这种情绪宣泄有其合理性。   然而,在宣泄之后,我们需要一种更深沉的冷静,如果我们将自己完全置于“被霸权欺凌的受害者”叙事中,可能会在情绪上获得满足,但在战略上却可能作茧自缚,这种心态容易催生两种极端,要么是悲情式的愤怒,导致盲目对抗,要么是产生“无论如何都会被针对”的无力感,导致消极回避。   我认为,更智慧的视角是将这种压力视为一个新兴大国走向成熟所必须经历的“成人礼”,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后起大国的崛起,几乎没有不经历原有霸权国家打压的。   英国的崛起伴随着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的争霸,美国的崛起,也经历了从门罗主义到与英国霸权交接的漫长过程,这几乎是国际体系权力转移中的一种“自然规律”。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将心态从“他们为什么这样对我们”的质问,转变为“我们如何在这种常态化的压力下胜出”的思考,这意味着。   从情绪主导转向规则塑造,不仅要会抱怨规则不公,更要积极参与乃至引领新规则的制定,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人工智能伦理等新兴领域,中国有机会和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案,让“竞争”在更有秩序、更少破坏性的框架内进行。   从力量对抗转向魅力竞争,除了经济与科技硬实力,文化吸引力、制度说服力、外交亲和力等软实力同样至关重要,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中国,其发展模式自然会吸引追随者,这本身就是对遏制最有效的化解。   重新定义“竞争”本身,我们不应寻求取代美国成为另一个唯我独尊的霸权,而是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多极化、更加平等的全球治理体系。   我们的叙事不应是“我要当第一”,而应是“世界应该有多个发动机,共同驱动发展”,这个愿景,对广大的全球南方国家而言,远比维护单一霸权更具吸引力。

0 阅读:9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