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桑塔纳汽车,原本定价为8万,但中方代表认为16万更合适,经销商再加价3、4万,桑塔纳最后的价格竟然直接高达20多万,但尽管如此桑塔纳在日后依旧很受大家的欢迎,而且还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首款传奇车型。 饶斌1913年出生在吉林市,原名饶鸿熹,祖籍江苏南京。他毕业于同济大学,早年投身革命工作。1949年后,他进入汽车工业领域,从1953年起参与一汽建设,担任厂长。他领导工人挖掘地基,浇筑水泥,建造厂房框架。工人们推着小车运送砖块,敲击锤子固定钢梁。他指挥安装苏联援助的设备,调整机床位置,推动卡车生产起步。生产线启动时,工人拉动链条,组装车架,拧紧螺栓,第一辆卡车下线。饶斌用三年时间建成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78年后,饶斌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提出通过合资方式发展轿车工业。他率团出国考察,登上飞机,抵达欧洲各国。在工厂参观时,他走近生产线,观察工人操作机器,记录技术参数。他访问多家汽车企业,坐进样车测试,比较发动机性能,选择大众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回国后,他亲自参与谈判,坐在会议桌前,翻阅合同条款,讨论合作细节,推动桑塔纳项目落地。中国汽车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主生产,他组织团队协调资源,派遣人员学习技术。这一步开启了中国轿车工业的新阶段。 卡尔·哈恩1926年出生,1954年加入大众公司,从销售部门起步。他处理订单,拨打电话联系客户,逐步升任高管。1982年,他担任大众集团董事长,推动海外扩张策略。他看到中国市场潜力,派遣团队到上海考察。团队成员携带资料,乘机抵达,参观工厂现场,测量场地尺寸,推动合资协议签订。哈恩重视技术转移,派专家到中国指导组装。专家们打开箱子,取出工具,示范操作步骤,强调质量标准,帮助中方学习管理经验。他在办公室审阅报告,签署文件,支持项目推进。哈恩力排众议,推动大众与中国合作,开启中德汽车交流。 德国大众公司派出工程师携带零部件箱子抵达上海安亭工厂。工厂车间里,水泥地面上铺满散件,工人们围着长桌,戴着工作帽,手持扳手和螺丝刀,一件件拧紧螺栓。第一个车身框架立起时,领班擦拭额头汗水,指挥大家对准位置,推动框架前进。发动机从箱中取出,吊机缓慢降下,工人拉紧绳索固定,避免晃动。组装过程持续七天,每天从早到晚,工人们弯腰钻入车底,敲击金属部件,调整线路连接。车门安装时,两人合力抬起门板,按压铰链,直到卡扣发出清脆声响。油漆工用刷子均匀涂抹车身,动作反复,确保无漏点。玻璃窗嵌入时,手指小心压紧密封条,避免碎裂。第一辆桑塔纳于1983年4月组装完成,车身线条方正,内饰简洁。 德国方面计算成本后,提出售价8万元。中方代表在会议室讨论,查看报表数据,指出进口关税高昂,零部件运输费用占大头,加上人工组装低效,8万元无法覆盖支出。他们决定调整到16万元,以平衡开支并为国产车型保留市场空间。经销商收到首批车辆后,在销售点加价3万元到4万元,理由包括运输和存储成本,最终售价达到20万元以上。买家在店外排队,填写表格,递交证件,等待几个月提车。有些人通过单位申请,领导签字批准后,司机开车运回。车辆供不应求,工厂加班生产,工人轮班操作机器,堆积订单不断增加。这定价策略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落后,95%零部件进口,关税和手工组装推高成本。 桑塔纳座椅柔软,开动时引擎平稳运转,不易抖动。比起国内旧车型,它耐用少故障,吸引公务用车需求。万元户开车时,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车子平稳加速,路人投来羡慕目光。企业主用它谈生意,停在门前,擦亮车标,增强谈判信心。道路条件差时,车身经受颠簸,轮胎抓地牢固,继续前行。尽管售价高,一车难求,主要面向公务市场和企事业单位。德国人带来生产理念,工人们在车间跟随专家,练习焊接技巧,记录质量标准。桑塔纳质量过硬,开起来平稳,坐着舒服,不容易坏,成为身份象征。 桑塔纳国产化率逐步提高,零部件多数本地制造。工厂引入生产线,日产能力提升,从手工组装转向机械操作。工人们站在线旁,按下按钮,机器臂焊接车架,输送带运送部件。到1995年,国产化率达到90%,售价降到10万元以下。中国企业建立供应链,采购本地材料,测试零件耐用性。销售总量超过500万辆,到2012年成为经典车型。车辆遍布城市街道,司机日常使用,维修站忙碌更换配件。桑塔纳基金每卖一辆抽出2.8万元,支持零部件产业,累计几十亿元,推动本土供应链生成。 饶斌继续指导汽车工业发展,审阅项目报告,出席会议讨论技术引进。他组织团队协调资源,推动合资企业运营,直至1987年逝世。卡尔·哈恩推动大众全球业务,访问海外工厂,检查生产进度。他签署扩展协议,支持中国市场增长,1993年卸任董事长。退休后,他参与行业活动,接受采访分享经验,2023年去世。桑塔纳见证中国汽车工业进步,承载一代人记忆。
根据BBC中文9月27日报道,现在中国品牌汽车,竟然在中东市场,也强势崛起了,仅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