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良心讲,站在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角度来看,内塔尼亚胡称得上是个英雄。站在以色列和犹

虚假允诺允诺 2025-09-29 16:08:04

凭良心讲,站在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角度来看,内塔尼亚胡称得上是个英雄。站在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角度,内塔尼亚胡之所以能被看作英雄,根源在于这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安全焦虑。从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的历史创伤,到建国后连续五次中东战争的生死考验,安全感始终是悬在以色列人头顶的头等大事。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造成1200人死亡,当天的画面至今仍在以色列电视上反复播放。对很多普通人来说,这不是战争,而是家门口的屠杀。 内塔尼亚胡在那一刻承诺“用全部力量摧毁敌人”,这句话听上去简单,却直击民众最深的不安。 他本人的经历也强化了这种形象。18岁从美国返回参军,在总参侦察营经历过真实战场;哥哥在恩德培行动中牺牲,成为国家英雄;自己在麻省理工研究反恐战略,书页上写满对安全的执念。这些经历让他不只是一个政客,更像是一个从战火里走出来的守护者。 当他在2025年下令全面接管加沙城,要求80万平民南迁,尽管国际社会警告这是反人类罪,但国内支持率一度升到68%。对许多以色列人来说,这不是残忍,而是必要的自保。他们记得哈马斯是如何藏在医院、学校下面发动袭击的,也记得政府过去因“克制”付出的血的代价。 他的经济政策让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逼近0.5,但GDP年均增长3.5%的成绩依然为他赢得不少支持。这种“繁荣掩盖矛盾”的模式,本质上是用发展成果换取民众对强硬路线的容忍。只要安全不出大问题,社会还能维持表面稳定。 他默许极右翼推动西岸吞并法案,不是不知道这会激化矛盾,而是清楚选民更在乎的是“定居点能不能挡住下一次袭击”。在他看来,政治不是追求完美道德,而是在生存与道义之间做最现实的选择。 但这种在国内被视为英雄的逻辑,放到国际舞台上却成了争议的根源。2025年加沙战场上,以军每推进一平方公里就要付出超过3名士兵的伤亡,而平民死亡数字不断攀升。国际刑事法院对他发出逮捕令,多国指责以色列实施饥饿政策,援助物资进入量长期不足1%,儿童死亡率翻了五倍。 这些指控在他国内支持者眼里可能是“双重标准”,但对国际社会而言,却是无法忽视的人道灾难。他否认实施焦土政策,可加沙的废墟堆得越来越高,仇恨也在瓦砾下重新滋生。 2024年6月,他下令空袭伊朗多个核设施和军事目标,行动代号“十二日战争”。这次打击得到了美国的默许甚至支援,特朗普公开称其为“中东格局的转折点”。以色列国内民调显示,83%的犹太裔选民支持这次行动,原本对他不满的人也有近三成改观。 这次空袭被包装成一场“国家复仇”,把10月7日的耻辱转化为对外强硬的胜利。右翼媒体甚至说“没有那次失败,就没有今天的主动”。但讽刺的是,哈马斯仍在加沙活动,人质谈判僵持不下,仍有二十多人下落不明。家属在街头喊话:“你打了伊朗,可我们的亲人还没回来。” 这场胜利更像是政治上的止损,而非真正的战略突破。它暂时转移了国内压力,却没能解决加沙的根本问题。反对派领袖拉皮德公开喊话:现在该轮到加沙了,必须停战、救人、重建国家。 他的健康也在走下坡路。2023年因脱水晕倒,随后植入心脏起搏器,76岁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可他依然坚持在权力中心,解雇安全局长、推动司法改革,甚至引发百万人大游行。这些举动被批评为压制异见,但他似乎更在意的是如何在有生之年完成“安全使命”。 从以色列的角度看,他像一个外科医生,用最锋利的刀切除威胁国家的“肿瘤”。但从世界的角度看,这种切除方式正在让整个地区陷入慢性感染。他赢了战役,却可能输掉和平。 真正的安全,究竟建立在谁的牺牲之上?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国家的英雄成为世界的争议人物时,说明这条路已经走到了某种临界点。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或许能换来一时安稳,但仇恨的循环不会因此停止。历史最终记住的,往往不是谁赢了战争,而是谁带来了持久的和平。

0 阅读:0
虚假允诺允诺

虚假允诺允诺

虚假允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