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了!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宣布对被列入其“实体清单”等制裁名单的企业,只要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都将自动追加同等制裁。 从规则本身来看,其实美国商务部并不是第一次对“控制权”下手。早些年,所谓的“50%规则”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当一个被制裁实体对其他企业拥有超过50%的直接或间接控制权时,这些下属实体也会受到同等限制。 但以往这个规则更多地作为参考,缺乏严格的执行力度。而这次“穿透性规则”的正式发布,等于把这个制度推上了刚性轨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不仅仅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子公司进行限制,而是强调“自动适用”,这意味着今后在技术出口、供应链合作、芯片授权等各个环节,只要触碰到被制裁企业的“影子”,风险就可能随之而来。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啥这个时间点突然出台?其实结合近几年的全球技术竞争格局来看,这并不突然,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从芯片禁令到相关设备出口控制,再到限制先进制造设备的对外销售,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政策一直在收紧。 尤其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美国显然希望通过制度设计来形成一种“技术壁垒”,不仅限制本国企业与被制裁对象的合作,也试图影响其他国家的企业在业务选择上的判断。 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是基于所谓“国家安全”考量,但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传统范畴,更像是一种竞争策略的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新规的最大变化是它的“自动性”和“穿透性”。以前企业还能通过调整架构、设立合资公司、转移注册地等方式来规避部分限制,但现在,无论你怎么绕,只要控制权关系成立,被制裁的范围就会自动扩大。 这种机制的设定,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变成了一种“战略武器”,用来构建一种更具压迫性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 很多跨国企业对此表示担忧,因为这意味着它们必须更加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也可能因此放弃一些原本具有潜力的市场项目。 这项规定不仅影响直接的出口交易,还可能牵涉到知识产权许可、售后服务、软件更新等一系列看似“边缘”的技术合作方式。 在这个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路线和商业模式,尤其是在涉及多国供应链协作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合规同时保留竞争力,成了一个比以往更复杂的问题。 美国的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对一些企业产生约束,但从长远来看,它实际上是在推动全球技术生态的“去中心化”。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某一种技术来源,必须建设自己的研发体系和产业链条。 这种趋势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反而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政策上的强压,其实也会倒逼我们在关键领域加快突破,在标准制定、应用场景扩展、市场规模培育等方面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总的来说,这次美国商务部出台的“穿透性规则”,看似只是对原有制度的补充升级,实则体现了其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战略调整。 其背后的逻辑并非单纯的出口管理,而是通过法律工具强化技术主导权的控制路径。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一次压力测试,也是一个信号灯,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战略安全和产业韧性。 素材来源:美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我商务部回应 2025-09-29 21:55·京报网
果不其然 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了!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出口管制“穿透
风城高山
2025-09-30 09:35:12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