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

木槿论事 2025-10-02 14:44:21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声名鹊起的撒切尔女郎,一上台就把“保英领土”的态度搬到了香港问题上。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1982年的福克兰群岛战争,让撒切尔尝到了甜头,英国调动3万大军、百艘军舰,花了12亿美元,硬是把远在南美的福克兰群岛抢了回来,这一仗打得漂亮,直接把她的支持率从31%拉到了59%。   尝到胜利滋味的撒切尔,脑子里冒出个大胆想法:既然能在万里之外打赢阿根廷,那在香港问题上,英国是不是也能靠实力说话?   带着这股劲头,她1982年9月飞到北京,打算用“主权换治权”的方案继续管着香港,这招看着挺高明,名义上香港归中国,实际操作权还攥在英国手里。   但这招在邓小平面前碰了硬钉子,中方态度很简单,主权问题没得谈,1997年必须连人带地全收回来,撒切尔还想玩个“三脚凳”的花招,让港督当第三方参与谈判,结果又被中方直接否了。   眼看软的不行,撒切尔还真琢磨过动武,但军方的分析很快浇灭了她的热情,福克兰群岛离英国1.3万公里,打赢已经够呛;香港就在中国门口,解放军30万大军就在广东,英国这点远东军力连自保都难。   最要命的是地理位置,福克兰群岛孤悬海外,英国好歹还能跨洋作战,但香港不一样,淡水补给靠内地,一断水就得投降,根本不用打仗,这仗要真打起来,英军连靠近香港的机会都没有。   形势不对,撒切尔又想拉帮手,可美国直接表态不掺和,联合国更早就把香港从“非自治领土”名单里划掉了,等于默认这是中国的地盘。   而国际上连个帮腔的都没有,撒切尔这才发现,原来福克兰战争带来的自信是个大错觉。   撒切尔最终放弃武力想法,还有个关键原因:钱,香港可不是什么荒岛,而是英国在亚洲的摇钱树,光是贸易额就占了英国全球贸易的7%,每年给英国创造上亿英镑收益。   想想也是,福克兰战争花了12亿美元,打完后那片地方还是个放羊的荒岛,要是在香港动武,不光打不赢,还得把这块肥肉给毁了,英国商界可不答应,纷纷给政府施压,打仗?想都别想!   看着一道道难关,撒切尔的强硬态度逐渐软化,1983年英国内阁开会研究各种方案,军方和外交部都摇头,打不起,打不赢,还得赔本。   更戏剧性的是,当年她走出人民大会堂时摔了一跤,皮鞋和手袋都飞出去了,这一跤摔得不光疼,还成了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碰壁的预兆。   到了1984年,撒切尔彻底认清现实,在《中英联合声明》上签了字,她在回忆录里承认,那时才明白中国早不是1840年时的弱国,英国也不再是日不落帝国了。   这事让人想起一句老话:不知天高地厚是大忌,不懂审时度势是短见,撒切尔把福克兰战争的经验套到香港问题上,根本没看清形势,一边是家门口的强国,一边是过了气的帝国,这仗从一开始就没法打。   最讽刺的是,打福克兰群岛花了20亿英镑,而香港每年给英国创造的利益比这多得多,所以撒切尔最后选择了务实。   与其打一场必输的仗,不如体面地收手,这大概就是政治家的明智之处,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幻想,面对现实。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0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