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湾著名学者赖岳谦曾建议,等到两岸统一之后,大陆能不能考虑一下,在航天员培养人员中,加入台湾地区的宇航员,让台湾地区的青年也能够和澳门、香港一样公平的参与到太空培训选拔中。大家觉得赖岳谦的这个建议怎样呢? 台湾学者赖岳谦在2024年抛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他说,等两岸统一了,应该让台湾的年轻人跟港澳同胞一样,有机会去报名当航天员。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超前,但又不是凭空想象,毕竟就在2024年,香港和澳门的专家已经首次入选了国家预备航天员名单。 这一下,赖岳谦的提议就有了现实的参照,它就像一颗石子,巧妙地把人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那些老问题,引向了头顶那片可以共同奔赴的星空。 赖岳谦这招很高明,他选的切入点是航天,这东西太特殊了,它既是顶尖科技的代表,又能瞬间点燃每个人的民族自豪感。 他说,你费尽口舌讲一万句道理,可能都比不上一个台湾青年穿上航天服,从太空回望地球时的那个画面,那种震撼带来的“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情感共鸣,是任何说教都给不了的。 这个提议一下子就把讨论的频道,从过去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切换到了未来我们可以一起搞点什么大事。 这画面感太强了:想象一下,一个来自台北的工程师和一个来自北京的科学家,在中国的空间站里一起工作,透过舷窗看着那颗蓝色的星球。 到那个时候,地面上那些曾经觉得天大的分歧,在宇宙的背景下,可能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当然,这不光是情怀,背后还有很现实的考量,这个构想点出了一个事实,大陆蓬勃的航天事业和台湾深厚的人才储备,简直是天作之合。 别忘了,台湾大学的物理系、成功大学的航空太空工程系,这些顶尖学府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一点不输大陆的同行。 而且台湾的年轻人身上还有些特别的优势,比如他们的国际视野、语言能力,还有对前沿科技那种天生的敏感度。 这些特质能给国家航天队伍带来更多元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对台湾年轻人自己来说,这更是个天大的机会,一个能突破岛内发展瓶颈,去更广阔天地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这种人才交流,最后还会反过来滋养台湾本地的科技生态。 宏大的想法要落地,总得有具体的路子,2024年两位港澳载荷专家的入选,其实已经提供了一份“港澳模式”的参考答案。 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公开、透明,不看背景只看能力的选拔机制,是保证公平的关键。 当然,谁都知道航天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安全审查这关是绕不过去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以一步一步来嘛。 比如,先从载荷专家这类辅助岗位开始试点,慢慢积累信任和经验,同时,培训体系也得量身定制,考虑到台湾学生的教育背景做些调整,帮他们更快地融入。 说到底,赖岳谦这个提议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提供了一个让大家“抬头看”的视角。 这事儿已经不只是选几个航天员那么简单了,它关系到两岸能不能一起写好民族复兴这篇大文章。 等到有一天,两岸的年轻人真的能在九天之上并肩作战时,那代表的就不只是技术和人才的融合,更是血脉和情感的再次相连,是化解隔阂、一起走向未来的最好证明。 信息来源:环球网 2024-10-31港澳预备航天员已入队,台名嘴羡慕:希望两岸尽快统一
黄健庭向党团作告别演说,傅昆萁一句话说漏嘴:不要急,说不定你会连任!此言一出,舆
【3评论】【2点赞】
深度锐评
首先不能是青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