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卖给我国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飞行时间才300多小时就在青海坠毁。很快,专家

一叶知大事 2025-10-03 17:46:06

美国卖给我国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飞行时间才300多小时就在青海坠毁。很快,专家发现飞机失事竟是因为一道刀痕。但是在证据确凿之下,美国人不仅死不承认,还接连出尽阴招,试图阻止我国进一步调查和索赔。   上世纪80年代的青藏高原,还困在“人扛马驮”的死循环里。   雪灾封山时,救灾的粮食卡在半山腰;   牧民突发急病,急救药品翻不过海拔四五千米的垭口,多少官兵和百姓,就这么折在往返的险路上。   那时候,中国没有能扛住高原低压、低温的直升机,连普通直升机的核心部件都得从国外买,急着找一款能打破这困境的装备。   不少国家盯着中国这个大市场,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带着他们的“黑鹰”来了。   这款直升机一试飞就露了一手,能飞到七千多米高,比其他竞标机型高出一大截,正好能应对青藏高原的高海拔。   1985年,中国花1.5亿美元买了24架,首批黑鹰刚落地,西藏的百姓就围着看,都觉得“以后日子能好过点了”。   为了尽快让黑鹰派上用场,中国派了一批专业人员去美国学习操作和维护。   到了那边才发现,这交易真没亏,黑鹰不光能在高空稳飞,遇上暴雪、恶气流,甚至狭窄的峡谷,都能稳稳穿过去。   藏北那场特大雪灾里,就是它一趟趟把粮食、药品送进灾区,救了不少人的命。   头三年里,算下来上百条生命都是靠它拉回来的,说是高原的“救命神器”,一点不夸张。   可谁也没料到,1987年10月8日那天,青海都兰县的上空突然响了一声炸雷,编号831的黑鹰掉下来了。   这架飞机才飞了331小时,连设计寿命的零头都不到,机上18个人,3个当场没了呼吸,15个浑身是伤,好好的“救命神器”,突然变成了要命的隐患。   消息传到中央,高层立刻派了以游中校为首的专家组赶过去,没等喘口气,就在高原上搭了个临时检测棚,对着残骸一点点查。   没几天,专家组在断裂的尾桨传动轴上,发现了一道比头发丝还细的刀痕,只有0.06毫米深。   用专业设备一测,这刀痕根本不是用的时候弄的,是出厂时就带的“先天毛病”。   要知道,直升机的精密部件连个小毛刺都不能有,这么一道刀痕,高速转起来的时候,金属会一点点疲劳,早晚得断。   可西科斯基公司压根不认账。   先是说“中国用了劣质航空油,把机器弄坏了”,结果他们自己的工程师查了油样,一点问题都没有;   又翻出合同说“保修期过了4个月,这事跟我们没关系”,可哪有军用直升机只飞300多小时就出故障的?   最后干脆耍横,要“把所有残骸运去美国检测”,明摆着想销毁证据。   美方敢这么嚣张,无非是知道当时中国造不出高原直升机,后续的零件、维护还得求着他们。   中国没吃这一套,专家组直接把鉴定机构的资质文件拍在桌上,又请了第三方国家的专家来见证,一步步拆解刀痕怎么引发金属疲劳、怎么让传动轴断裂的。   证据链摆得明明白白,美方再怎么狡辩也没用,最后只能认了主要责任。   后来,中国拿到了300万美元的赔偿,美方还提了个要求,让这事的原因和调查细节保密十年,中方权衡后答应了。   不得不说,靠别人的东西保命,迟早要栽大跟头。   从那以后,国产高原直升机的研发就没停过。   工程师们抱着黑鹰的残骸图纸,没有先进设备,就用卡尺一点点量尺寸;   数据算不准,就在电脑上一遍遍推演,硬是把高原发动机、抗疲劳材料这些难题都啃了下来。   三十多年后,国庆阅兵场上,直-20飞了过来。   它在青藏高原上比当年的黑鹰还稳,能应对更恶劣的天气,性能也强了一大截。   中国总算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要装备,也不用再担心“别人卖的东西里藏着致命隐患”。   那架坠毁的黑鹰没白摔,它让所有人都记住了: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自己干出来。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19日关于《翱翔在世界屋脊上的“黑鹰”》的报道

0 阅读:329

猜你喜欢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