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定要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一旦俄罗斯打赢了,我们必须在这两件事情上,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话说回来,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开打,到现在2025年9月底,已经拖了三年多。俄罗斯军队推进得慢但稳,乌克兰靠西方援助咬牙顶着,前线炮火没停过。 这三年里,好多人只盯着前线的坦克和导弹,却没注意到背后的格局早变了——西方对乌援助从最初的“敞开给”,到现在连德国、法国都开始喊“库存见底”,美国国会更是两度卡住对乌军事拨款;反观俄罗斯,虽然初期受制裁有点疼,但很快稳住了阵脚,去年跟中国的本币结算占比突破50%,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还加了压,能源出口反倒比战前稳了不少。要是俄罗斯真能在这场消耗战里稳住胜局,咱们要做的准备,可不是简单的“恭喜”,得往实处落。 头一件要盯紧的,是中俄经贸合作的“无缝衔接”。别觉得这是“趁火打劫”,其实早有铺垫——2023年中俄就签了《欧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里面明确了能源、基建、农业的合作细则。真等冲突落幕,俄罗斯大概率会加速“向东看”,比如之前搁置的远东天然气项目,还有北极航道的联合开发,这些都需要咱们提前把技术、资金、物流的“接口”备好。就拿能源来说,现在俄罗斯输华原油70%靠铁路,成本高还慢,要是能趁战后局势稳下来,把中俄原油管道三线的审批提速,不光能帮俄罗斯把能源变现,咱们的能源安全也多了层保障。更关键的是,西方肯定会盯着这块,说不定会泼脏水说“中国垄断俄罗斯资源”,咱们得提前把“互利共赢”的证据摆清楚,比如合作项目里俄罗斯的本地就业占比、税收分成,这些细节能堵住不少悠悠之口。 第二件更重要的,是怎么帮着稳住“后冲突时代”的地区安全架构。别以为俄罗斯打赢了就万事大吉,北约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会借着“保护东欧盟友”的由头,往波兰、罗马尼亚增兵,甚至把反导系统往前挪——这几年北约在波罗的海的军演频率都翻了倍,就是在提前布局。咱们能做的,不是去跟北约对着干,而是用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这些平台,把中亚、东欧的安全共识搭起来。比如上合组织去年刚吸收了伊朗,今年又在谈白俄罗斯加入,要是能借着这个契机,推动成员国之间的防务合作和危机预警机制,就能对冲北约东扩的“溢出效应”。还有乌克兰战后重建,西方肯定想抢着当“救世主”,咱们可以拿出“一带一路”的经验,比如帮着修铁路、建光伏电站,但前提是不附加政治条件,只跟乌克兰政府平等谈——这样既能避开“选边站”的坑,又能让更多国家看到中国的安全观不是“集团对抗”,而是“共同安全”。 其实好多人没想透,中国做这些准备,不是为了“依附”谁,而是因为俄乌冲突拖得越久,世界对“新秩序”的需求就越迫切。西方那套“赢者通吃”的逻辑已经不管用了,比如美国一边喊着“支持乌克兰主权”,一边却偷偷把乌克兰的粮食、矿产订单攥在手里,这种双重标准谁都看在眼里。咱们提前备好经贸和安全这两件事,本质上是在为“后西方秩序”搭点实在的框架——你看,俄罗斯有能源和资源,中国有制造和基建,中亚有地缘枢纽,这些凑在一起,不是要搞“小圈子”,而是要让更多国家知道,除了跟着北约当“棋子”,还有“互利共赢”的路可走。 有人会说“这太复杂了,中国别掺和”,可现实是,俄乌冲突的影响早溢出了战场——咱们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占比曾达29%,冲突一爆发价格就涨了30%;欧洲的能源危机还连累咱们的光伏出口,去年对欧组件出货量都降了15%。要是不提前准备,等局势真变了,光应对这些“连锁反应”就得手忙脚乱。所以说,咱们的准备不是“未雨绸缪”,是“不得不为”,而且每一步都得踩着“不选边站、互利共赢”的线,这才是最考验智慧的地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中国一定要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一旦俄罗斯打赢了,我们必须在这两件事情上,做好最充足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04 02:35: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