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次白宫造访与26次飞行:克林顿卷入爱泼斯坦丑闻揭秘   16年过去,爱泼斯坦

地缘历史 2025-10-05 09:47:30

17次白宫造访与26次飞行:克林顿卷入爱泼斯坦丑闻揭秘   16年过去,爱泼斯坦的名字依旧无法从美国政坛的夜色中抹去。   比尔·克林顿和他的妻子希拉里·克林顿,终于走到了这场权力丑闻的最前线。   国会传票已经贴在了他们家的门上。   这一次,没人再相信他们是“受害者”。   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监督委员会已经用最直接的方式发问:   26次乘坐“洛丽塔快车”的前总统,17次接待爱泼斯坦进白宫的国家元首,真的只是“慈善合作”?   8月中旬传票发出至今,比尔没有任何公开回应。   希拉里则在一场民主党闭门会议上表示“这是政治猎巫”。   但问题是,这场“猎巫”并没有虚构证据。   相反,每一页航班记录、每一段白宫来访登记、每一封生日贺信,都是他们曾经亲手写下的历史。   最让人震惊的不是他们与爱泼斯坦的关系,而是他们至今没有为这段关系提供一个合理解释。   当受害者弗吉尼亚·朱弗雷在回忆录中描述克林顿在加勒比岛的晚宴场景时,没有人能再用“虚构”来轻松带过。   她已经死了,今年4月在澳大利亚自缢,警方说是自杀,但很多人认为她是“被沉默”。   爱泼斯坦的死,早已成为美国司法系统的污点。   2019年那场“自杀”,连美国前首席法医都说“不符合常理”。   脖子三处骨折、监控全断、狱警失职,所有“巧合”同时出现。   现在连朱弗雷也“巧合”地死了,一切又要用“无证据”来搪塞?   如果克林顿真的无辜,为什么连一次主动配合调查都没有?   不仅是他们,连司法部都在用“隐私保护”为由拒绝公开“客户名单”。   今年7月,司法部发布备忘录称“没有证据表明爱泼斯坦利用名单勒索权势人物”,但文件中的大量名字依旧被涂黑。   克林顿的飞行轨迹,也不再是一个可以轻描淡写的“慈善行程”。   飞往文莱的王室婚礼、在挪威的北极之旅、在非洲的“艾滋病项目”。   每一次看似公益的出行,背后都伴随着爱泼斯坦和那架私人波音727。   这架飞机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名字:洛丽塔快车。   而白宫的17次会晤,才是爱泼斯坦真正走入核心权力的通行证。   1993到1995年,克林顿第一任期,爱泼斯坦带着8位年轻女性进出白宫。   这些女性的身份从未被公开,相关访客记录如今也被部分遮盖。   唯一留存的,是白宫当年安保档案中那一排排陌生的名字,和一次次毫无解释的“私人会晤”。   2022年,曾为爱泼斯坦安排白宫通行的总统特别助理马克·米德尔顿被发现死于阿肯色的树林中。   胸口中弹,脖子缠电缆,现场没有枪,却被定性为“自杀”。   这不是阴谋论,这是事实本身的扭曲。而克林顿对此,始终保持沉默。   更诡异的是那幅画。2019年,《每日邮报》摄影记者在爱泼斯坦纽约豪宅中发现了它——   克林顿穿着蓝裙、红高跟鞋,坐在椭圆办公室的椅子上。   如今国会要求他们作证,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听证会时间已定。   希拉里将在10月9日出席,比尔·克林顿则排在10月14日。   两人将面对国会、媒体、受害者家属和整个美国社会的质问。   如果他们试图否认,飞行记录会说话;如果他们试图淡化,朱弗雷的回忆会反驳。   如果他们试图逃避,“客户名单”的沉默会成为最大的控诉。   而如果他们拒绝作证,法律将不再是他们的保护伞,而是审判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调查的目标早已超出克林顿夫妇。   前FBI局长詹姆斯·科米、前司法部长加兰、巴尔、林奇等多位司法高官全部在传票之列。   他们不是爱泼斯坦的朋友,却是他案件的“监管者”。   如果他们故意隐匿证据,整个司法系统就成了共犯。   这不是政党之间的斗争,而是对制度信任的最后一战。   共和党毫不掩饰地将它当作攻击民主党的利器。   但民主党却始终未能给出一份让人信服的解释。   当一方不断提出问题,另一方却只会指责对方“搞政治”,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心虚。   美国社会已经在这场丑闻中撕裂了太久。   如果连这一次都无法查清,连克林顿都能全身而退,那未来还会有谁被追责?   爱泼斯坦案不是一个人的罪行,而是一整个系统的堕落。   从飞行记录,到监狱“自杀”;从白宫会晤,到神秘死亡;从蓝裙画作,到黑色名单。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真相,从来不怕被审问,怕的是没人敢问。   而现在,美国终于有人问了。下一步,就是看克林顿怎么答。

0 阅读:19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