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为何要派远征军去缅甸抗日?真相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远征军打缅甸,是替英国擦屁股。可真相没那么简单。当年那条滇缅公路,被称作“命脉”,被炸断,就等于中国抗战被掐了氧气管。 远征军不是去救别人,是去抢自家的命根子。谁挡着这条路,谁就得掀翻他。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条滇缅公路1938年才建成,从云南昆明通到缅甸仰光,整整修了9个月,几十万民工没日没夜挖山铺路,很多人连工钱都没有,就凭着“保家卫国”的念头硬扛下来。根据《滇缅公路档案史料汇编》记载,当时国外援助中国的武器、汽油、药品,80%以上都要走这条公路,没了它,国内战场的大炮开不了、飞机飞不起来,受伤的士兵连消炎药都用不上,抗战根本撑不了太久。 1941年太平洋战争一爆发,日军立马就盯上了缅甸,其实就是奔着滇缅公路来的。在此之前,日军也炸过滇缅公路,但公路能修能补,没彻底断;可要是占了缅甸,尤其是占了仰光这个出海口,就等于从源头掐死了这条补给线,中国抗战就真成了“没氧的人”,只能被动挨打。 而且说“替英国擦屁股”,其实是把事儿看浅了。英国一开始根本不乐意让中国远征军进缅甸,他们怕中国军队来了,以后会影响自己在缅甸的殖民利益,宁愿自己硬扛,也不主动求中国帮忙。直到1942年日军快打到仰光了,英军扛不住了,随时可能撤退,这才急着找中国出兵,说白了是英国先求着我们,不是我们上赶着帮他。 第一批中国远征军,大多是川军、滇军的子弟,很多士兵才十七八岁,离家的时候,家里人还往他们兜里塞煮鸡蛋、缝几块补丁的衣服,千叮咛万嘱咐“守住路,早点回来”。他们没受过专门的热带作战训练,去缅甸的时候还穿着国内的单衣,遇到缅甸的雨季,衣服湿了就没干过,身上全是湿疹;武器也比日军差远了,日军有重机枪、迫击炮,他们很多人还扛着老旧的步枪,子弹都不够用。可就算这样,没人当逃兵,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多往前冲一步,滇缅公路就多一分安全,国内的亲人就多一分希望,这不是为了英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 后来远征军初期打得艰难,除了武器差、不适应环境,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中英指挥不协调。英军有时候打不过就擅自撤退,根本不跟中国军队打招呼,把中国军队的侧翼暴露给日军,导致很多士兵白白牺牲。就说仁安羌大捷,中国军队拼着伤亡,救了被日军包围的几千英军,可转头英军就撤了,没给中国军队留一点支援,这哪儿是我们替他们擦屁股,分明是我们帮了他们,还得受他们的拖累。 但就算再难,远征军也没放弃“保路”的念头,就算滇缅公路后来暂时被日军切断,他们又开辟中印公路,接着抢补给线,说到底,从头到尾都是为了中国自己的抗战大局,英国只是顺带沾了光。那些说“替英国擦屁股”的,没看到远征军士兵的牺牲,没看到滇缅公路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只盯着表面的“帮英国”,根本没摸到真相的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3年,最后一位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北京站站长”被捕了,他就是潜伏多年
【1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