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没有动静!紧急关头,领导下令:弃机跳伞,然而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高空中,战机正在预定航线上俯冲,机腹下挂着的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武器,之前所有的训练和准备都是为了此刻,然而,按钮按下后,机身并没有任何释放的震动,挂架上的氢弹纹丝不动。 备用投放程序也试了,同样没反应,地面指挥部迅速判断,继续飞行风险太大,必须立即弃机。 带着实战核弹在空中徘徊,时间拖得越久风险越高,一旦燃料耗尽坠落,即便不发生核爆炸,后果依旧无法估量,弃机是标准预案,保住飞行员的性命是第一位的。 可就在这个时候,杨国祥却提出了另一种选择,他要带弹返航,这不仅没人干过,甚至在全世界的飞行史上都极其罕见。 批准与否成了地面上最紧迫的讨论,带回氢弹意味着能完整保留任务数据和故障细节,对后续改进至关重要。 最终,指挥部选择相信这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马上清空跑道,地勤和应急力量全部就位,整个基地进入了最高级别警戒。 返航的路上,杨国祥盯着仪表和跑道方向,动作比训练时更细致,他很清楚,这种任务里,任何一次着陆的颠簸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随着燃油表快速逼近底线,留给他的机会只有一次,接地的一瞬间,战机几乎平滑地落在跑道上,滑行到完全停住的那一刻,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技术人员第一时间检查,找到了氢弹不能释放的原因——极端气温差造成了电路板短路,投放信号没法传到挂架的释放装置,也正是飞机和氢弹被完整带回,才让问题得以及时被发现和修复,工程团队很快升级了系统,杜绝了类似风险。 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引爆过氢弹,但真正具备作战能力,还需要验证能否通过战机精准投放,这是一次全流程的实战演练,容不得半点差错,杨国祥在上任前,进行了上百次模拟投弹训练,几乎把误差压到了极限。 几天后,升级好的系统重新挂载氢弹,杨国祥再次驾机升空,天气并不算太好,但这一次,所有程序顺利进行,飞抵靶区,他按下投放按钮,氢弹成功脱离,坠向预定目标,片刻之后,远方的戈壁传来震天巨响,蘑菇云冲向高空,宣告任务圆满成功。 这次成功,意味着国家的核威慑力真正进入了可实战的阶段,而其中的关键转折,就是杨国祥那次在高空的临机决断,他拒绝放弃,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精准判断了风险与价值,这份专业、这份胆识,让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巨大的战略主动权。 参考信源:云南网 大漠孤烟直——我国第一颗氢弹实战试验纪实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
芸霄记史
2025-10-06 11:46:35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