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

罗普娱记 2025-10-09 10:33:24

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10月8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德媒表示,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 先得明白,诺贝尔奖从来不是实时的“科研成绩单”,而是几十年后的“回顾奖”。美国科学家劳斯1911年就发现了肿瘤病毒,这可是癌症研究的里程碑,可直到1966年才拿到诺贝尔奖,整整等了55年,那时他都87岁了,差一点就没等到。 英国物理学家波恩1926年提出重要理论,也是28年后才获奖,这样的例子在诺奖史上一抓一大把。 更让人唏嘘的是,加拿大科学家斯坦曼因为胰腺癌去世三天后,诺奖才公布给他,只能破例颁奖;提出“上帝粒子”理论的比利时科学家布鲁,没等到获奖就离世了。 数据更说明问题,1940年以前,超过20年才获奖的科学发现不到两成,可到1985年,物理奖里六成的成果都等了20年以上,照这趋势,以后获奖等待时间可能比人均寿命还长。 中国科学家拿奖少,很大程度是因为现在的科研突破还没熬到诺奖的“等待期”,而非实力不行。 再说中国科研的家底,早就不是诺奖数量能体现的了。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光基础研究经费就有2497亿元,增长10.5%,这可不是小数字,相当于每年都在科研上追加真金白银。 反观美国,现在正砍基础研究资金,联邦研发预算一减就是25%,有专家说这相当于自断手脚,会让GDP长期萎缩3.8%,堪比金融危机。 在硬指标上,中国早就超过美国了,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国有26个,稳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这些关键数据也都跑到了前面。 跨国公司都看明白了,北京的外资研发中心一年就翻了一倍,十年里在华研发经费涨了86.5%,他们比谁都清楚中国的科研潜力。 具体到实打实的技术突破,中国早就从跟跑变成领跑,不少领域连美国都得追着学。就说大家熟悉的5G,中国移动一家就有1.8万项有效专利,连续三年是全球运营商专利第一,其中5G专利就有2000多项,高价值专利占比8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他们的金奖专利能让网络资源利用率翻一倍,现在智慧电网、远程医疗都在用这技术。 更厉害的是,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还向21个国家的140多家海外企业收专利费,成了少数能向国外一流企业收专利费的中国企业,欧洲很多国家的通信网络都在用中国的技术标准。 量子通信领域更是中国的“王牌”,美国专家自己都承认落后。量子通信是最安全的通信方式,别人想窃听马上就能被发现,中国在这方面投入巨大,早就实现了实际应用。 美国虽然在量子计算机上有点优势,但量子通信的主导权已经被中国拿到,他们再想追都费劲。还有新能源汽车,现在街上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背后是中国的全球领先地位。 2025年1到8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382万台,中国就占了67.6%,接近七成。中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到了48.2%,快一半的新车都是新能源,而美国才11.1%,德国也只有26.4%。 欧洲国家想发展新能源,绕不开中国的技术,不管是电池还是整车制造,都得向中国学习。 其实中国早有足以拿诺奖的成果,只是错过了机会。中科院院士赵忠尧1930年就第一个捕捉到正电子,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反物质,本该得诺奖,可后来两个外国科学家实验做错了或者仪器不行,反而让他错失荣誉。 上世纪60年代,邹承鲁等科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全世界都认可,可因为当时的特殊环境,加上诺奖单项最多奖三人,中国推荐了四人,最后擦肩而过。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41年提出探测中微子的方案,美国科学家按他的方法做实验成功了,可后来拿诺奖的是做实验的人,方案设计者反而没份。 这些例子都说明,中国不是没顶尖成果,只是诺奖的评选规则和历史时机没站在我们这边。 现在的中国科研,已经成了欧洲的“参照物”。美国创新越来越虚,整天炒作虚拟货币、元宇宙,把钱都投到没用的地方,实体经济被掏空了;政策还反复无常,民主党补贴新能源,共和党上来就取消,企业根本没法安心搞研发。 而中国实实在在搞技术,2024年全球新晋135家独角兽企业,中国占了53家,全球四个超百亿估值的超级独角兽里,中国就有三家,全是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硬科技领域的。 欧洲看在眼里,自然明白该向谁学习。德国之声的文章说白了就是点破真相:诺贝尔奖那套老标准跟不上中国科研的速度了,现在的中国,早就从“跟跑者”变成了别人追赶的“领跑者”,这才是最真实的中国科研实力。

0 阅读:0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