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

如梦菲记 2025-10-09 13:47:32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120万买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宅,此后他又把后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了修缮复原这座老宅上面,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他和这座宅子近况如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那个春天,山西平遥古城的拍卖会上,48岁的耿保国举起了号牌,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个推光漆器匠人疯了,一座破败了大半个世纪的老院子,70多间房有一半在漏雨,屋顶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木梁用手一摸就往下掉渣,可他偏偏看中了这堆"破烂"。   妻子在家里急得团团转,两个儿子还在上学,家里那点积蓄本就不多,现在丈夫要拿全部身家去买个无底洞,耿保国没有退缩,他拎着布包开始挨家挨户敲门。   三个月时间,他跑了二十多户人家,鞋底都磨薄了,嗓子说哑了,总算凑了40万,还不够,他又去银行排队递材料,信贷员看着这个满脸疲惫的中年男人,在贷款申请书上盖了章,批了30万。   这座宅子来头不小,明末清初建成,比声名在外的乔家大院还要早250年,曾是日升昌票号掌柜的祖业,四品官员的规格,三进两院的格局,平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阵,县里实在拿不出钱修缮,只能拍卖给社会力量。   耿保国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做了几十年推光漆器,手艺在山西已经小有名气,可一直没有像样的工作室,这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大院,既能安家,又能传承手艺,一举两得。   拿到钥匙那天,一家人提着行李箱走进去,推开门就是满院子的荒凉,杂草比人还高,到处是碎砖烂瓦,风从破损的窗棂里灌进来,带着几百年的霉味。   修复工作比买宅子还要难上十倍,耿保国没钱请大的施工队,只能自己动手,他翻遍了能找到的古籍,画了一张又一张图纸,骑着自行车把平遥城里几百个古院子都看了个遍。   缺钱就卖漆器作品,一件屏风要打磨一个多月,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买老砖瓦和木料,修修停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前前后后投进去四五百万。   他这个漆器匠人的手艺,在修复古宅时派上了大用场,木梁开裂了,他用生漆一层层刷,封住裂缝,雕花缺损了,他对着残存的花纹,用刻刀一点点补回来。   院子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他都要亲手摸一遍,确保稳固,两个儿子渐渐长大,也跟着父亲学会了这门手艺,大儿子考上了清华美院,毕业后没去大城市,回到平遥继续搞艺术创作,小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推光漆工艺,还拿了全国金奖。   平遥古城这些年火了,游客越来越多,浑漆斋大院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有人估算,这座宅子现在值上亿,不少商人找上门,劝耿保国把70间房改成民宿,光租金一年就能收回几百万。   但耿保国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要是搞七十多个厕所,那他就成了破坏文物的罪人,冯小刚拍《1942》时想改造院落当取景地,他也硬气地顶了回去。   现在这座大院,二楼是展厅,陈列着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老物件,院子里开了间小店,卖父子三人做的漆器作品。   顾客来了,耿保国就递上一件件手感细腻的器物,讲讲推光漆的门道,他们一家人就这样守在这座老宅里,既是居住的家,也是传承手艺的工作室。   这些年耿保国没拿过一分政府补助,全靠卖作品维持,别的地方花几个亿修古建筑,结果搞得商业气息浓厚,面目全非。   他这个倔老头,用最笨的办法,守住了一座古宅最真实的模样,每天清晨,他还是会在院子里转一圈,摸摸墙砖,看看梁柱,就像照顾一个活了四百年的老人。   有人问他后不后悔,耿保国笑着摇头,他说自己这辈子就想留点痕迹,等走了,这院子还能给后人念想,这话听着朴素,却道出了一个手艺人最深的执念。   在这个什么都能明码标价的时代,总要有人愿意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付出代价,文物不会说话,可它记得住谁真心对它好,那些雕花上的纹路,青砖间的缝隙,都藏着一个人二十多年的汗水和倔强。   这座宅子的价值,从来不在那个上亿的估价上,它真正珍贵的地方,是一个普通匠人用半生时间证明了一件事: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根脉,不是靠钱堆出来的,而是靠一代代人用手艺和良心守出来的。   当年那个借遍亲友的中年男人,如今已经七十多岁,可他守护的这座古宅,却比任何豪华的仿古建筑都更有生命力,因为它身上带着真实的岁月痕迹,也承载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坚守和温度。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非遗之光——20年前,他花100万买下70间房的明代大院,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传世老宅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