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大了?乌克兰称俄装备中国民用雷达,能发现10千米外无人机? 最近乌克兰媒体爆料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消息,称俄罗斯野战防空部队装备了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雷达,能够发现10千米外的小型无人机。 这一报道迅速被美国军事网站转载,在国际舆论场掀起不小波澜。作为一直关注俄乌冲突的观察者,我觉得这事背后反映出的现实,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根据乌克兰方面的说法,他们的情报部门发现俄罗斯第22防空导弹团装备了来自中国的FSTH-LD02和FSTH-LD03型雷达。 这些原本设计用于民用安防的装备,现在被俄军用来对付乌克兰的FPV自杀式无人机。 乌军指出,装备这些中国雷达后,该部队拦截无人机的成功率大幅提升,约有70%的无人机在未进入交战区前就被击落,累计击落数量已达500架以上。 这样的作战效能变化自然引起了乌方高度关注,甚至有人认为这可能意味着中国正在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 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审视这件事,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这些成为焦点的雷达实际上完全是民用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公开销售,任何有需求的个人或单位都可以购买。 它们的价格在22万至23万美元之间,主要用于探测低空、小型、慢速的无人机目标。 这些雷达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和AI辅助目标识别,能够区分无人机和鸟群,性能接近军用级别却保持着民用价格。 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军队选择这些雷达,更像是基于性能和成本考虑的市场行为,而非政治安排。 事实上,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一直保持中立立场,始终强调不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装备。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曾明确表示:“如果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装备,这场战争早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句话朴实无华却切中要害,道出了中国的基本态度。 中国民用产品的出口遵循国际贸易规则,企业正常销售民用产品是天经地义的商业行为。至于这些产品最终被如何使用,中国企业既难以控制也不应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就像菜刀本是厨房工具,若被人用作他途,责任不在生产者而在使用者。 现代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民用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其中。从俄乌双方广泛使用的大疆无人机,到如今引发讨论的反无人机雷达,民用产品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这反映出当今科技发展背景下,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其民用产品因性价比高、性能可靠而畅销全球,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应被过度政治解读。 值得思考的是,乌克兰方面本身也大量使用来自中国的民用产品和零部件。 有报道显示,乌克兰市场上相当比例的小型无人机零部件原产中国,甚至一些西方制造的反无人机系统核心元件也可能来自中国产业链。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无助于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 全球化时代,供应链已经深度交织,民用技术在国际间的流动是正常现象。将正常的商业往来曲解为政治站队,不仅偏离事实,还可能加剧国际紧张局势。 中国产品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市场认可,这是中国制造业进步的体现。中国始终是和平发展的倡导者,坚持各国冲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中国民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源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制造业的扎实积累。 回过头来看这次“雷达风波”,其实质不过是现代战争与全球化供应链碰撞的一个缩影。 中国民用雷达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制造业质量的无声褒奖。但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改变了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立场。 中国始终相信,和平谈判才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正确途径。 中国将继续为促进和谈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立场不会因为某些产品的正常贸易而改变。 参考资料:真打光了?乌军情报曝光,中国民企雷达现身俄野战防空部队——凤凰网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