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爆发三声巨响,3000公里射程重型巡航导弹突袭俄罗斯本土。俄军第一次成功拦截,乌军火烈鸟巡航导弹系统。 乌军这次用的是火烈鸟巡航导弹系统。这款导弹直接突袭了俄罗斯本土,射程能到3000公里,属于重型巡航导弹范畴。 面对来袭的导弹,俄军展现了拦截能力。这是俄军第一次成功拦截火烈鸟巡航导弹,算是一次重要的实战应对。 但火烈鸟导弹本身的样子实在让人意外。俄罗斯方面拆解分析后发现,乌军的火烈鸟巡航导弹系统,核心载具就是一辆老旧的大卡车。 导弹的外壳没什么高科技,就是普通的不锈钢材质。里面的电子零件更随意,大多是民用市场上能买到的普通部件,甚至还夹杂着不少苏联时期的老旧零件,整体装配透着一股“拼凑感”。 这种设计也让它在雷达上特别显眼。在俄军防空雷达屏幕上,乌军火烈鸟巡航导弹的信号特征很独特,就好像是一辆正在天上飞行的大卡车,根本藏不住。 它的飞行性能也算不上出色。飞行速度不快,而且最低飞行高度还有100米,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这种飞行参数算不上难拦截。 但火烈鸟导弹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便宜,制造成本低到可以大量制造,不用太担心损耗。其次是战斗部够分量,达到1吨级,一旦命中破坏力相当可观。 这次突袭中,乌军发射了3枚火烈鸟巡航导弹。俄军成功拦截了其中1枚,另外2枚还是突破了防线并发生爆炸。 爆炸的威力从现场痕迹就能看出来。那两枚导弹爆炸后,在地面上留下了直径15米的弹坑,足以证明1吨级战斗部的杀伤力。 军事专家分析后认为,以后乌军很可能会调整战术。他们大概率会出动更多无人机,用无人机配合火烈鸟巡航导弹一起行动,通过多目标协同来分散俄军防空注意力。 而且乌军可能会采取多次发射的方式,用数量优势来增加导弹突破拦截的成功率,毕竟这种导弹成本低,经得起这样的消耗。 虽然火烈鸟巡航导弹看起来粗制滥造,但它的精度问题被星链系统解决了。通过接入星链的导航和数据支持,这款“拼凑导弹”获得了一定的精确度,至少能保证打到目标区域附近。 熟悉国际战场的人能看出来,乌克兰现在走的路子很眼熟。这其实就是伊朗和也门胡塞武装之前用过的战术,靠粗制滥造大量低价导弹,哪怕精度不高,但凭借爆炸威力大的特点,发动长期的导弹游击袭城战。 这种战术的核心就是“以量取胜”,用低成本武器持续对敌方城市、基础设施发动袭击,既能造成实际破坏,又能消耗对方的防空资源和民众士气。 从实战效果看,火烈鸟导弹已经初步达到了乌军的预期。虽然单次拦截成功率不算低,但只要有一枚突破防线,就能造成有效杀伤,而且乌军能快速补充发射,让俄军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这种“低成本消耗战”的思路,也符合乌克兰当前的战场需求。毕竟和俄罗斯相比,乌克兰在高端武器研发和生产上差距明显,只能通过这种“非对称”手段来弥补实力差距。 星链系统的加入更是给这种战术加了buff。原本靠民用零件拼凑的导弹,因为有了精准的导航支持,一下子从“瞎打”变成了“有目标的打击”,实战价值瞬间提升。 俄军虽然这次成功拦截了一枚,但面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导弹+无人机”组合攻势,防空压力会明显增加。要应对这种低成本、高数量的袭击,单纯靠传统防空导弹拦截,长期下来成本会非常高,很容易陷入“拦截得起但耗不起”的困境。 而乌军只要能持续生产火烈鸟导弹,再配合不断增加的无人机部队,就能把这种游击袭城战长期打下去。这种战术不用追求每次都能精准命中高价值目标,只要持续制造威胁,就能给俄罗斯后方带来稳定的压力,进而影响前线的作战部署。 现在火烈鸟导弹的实战案例,已经给双方的战术选择提供了新参考。俄军接下来可能会调整防空策略,比如加强针对星链信号的干扰,或者研发更廉价的拦截手段;而乌军则会继续优化这种导弹的生产和战术配合,让这种“平民化武器”在战场上发挥更大作用。 这场围绕“粗制滥造导弹”的攻防战,或许会成为未来局部冲突的一个新缩影——不再是单纯的高端武器比拼,而是谁能更好地利用低成本资源,打出更高效的战术效果。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7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