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骂战突燃,卸任四年的默克尔因俄乌冲突言论,遭波兰用极具侮辱性的三字称呼攻击。

半芹看历史 2025-10-13 20:54:12

北约骂战突燃,卸任四年的默克尔因俄乌冲突言论,遭波兰用极具侮辱性的三字称呼攻击。这三字究竟是什么?又暴露了欧洲怎样的裂痕?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一番采访言论,给北约内部的 “火” 添了把柴。默克尔在接受匈牙利媒体采访时,揭开了俄乌冲突爆发前的一段往事:2021 年 6 月,她察觉到普京对 2014 年签署、2015 年补充的《新明斯克协议》态度松动,担心这份维系顿巴斯和平的协议失效,便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起,计划构建新的对俄对话机制,想通过直接沟通化解乌克兰边境的紧张局势 —— 那时俄罗斯已在乌边境集结军队,默克尔清楚,这或许是避免战争的最后机会。 可这个止损的提议,却被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联手否决。这些国家给出的理由是 “担心欧盟无法制定统一对俄政策”,实则是对俄罗斯的恐惧早已盖过理性,更不愿放弃紧跟美国的立场。最终,对话计划泡汤,欧洲失去了外交斡旋的空间,直到默克尔卸任后,俄乌冲突彻底爆发。 默克尔的反思,在北约内部炸了锅。波兰前总理莫拉维茨基率先破口大骂,称她是 “过去一个世纪对欧洲最具破坏性的德国政客”;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则把所有责任推给俄罗斯,声称是其 “永不停止的野心” 引发战争,与东欧国家无关。他们还翻出旧账,指责默克尔执政时推动 “北溪 - 2” 天然气管道项目,认为她 “对俄妥协” 才让俄罗斯 “得寸进尺”,甚至用 “亲俄派” 这个侮辱性词汇给她贴标签。 可这些指责,更像是心虚的掩饰。如今的欧洲,早已被俄乌冲突拖得遍体鳞伤:欧盟对乌援助超 1689 亿欧元,接纳难民的开支突破 3000 亿欧元,因制裁俄罗斯造成的损失更是超过 1 万亿欧元。拒绝俄气后,欧洲工业用电价格飙到美国的数倍,大量中小企业因失去竞争力倒闭,民众生活水平骤降,右翼势力趁机崛起,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一落千丈。 没人愿意为这烂摊子负责,默克尔的 “真话” 就成了最佳 “替罪羊”。但并非所有声音都被情绪裹挟,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就冷静指出:“默克尔清楚战争的代价,若她继续担任总理,俄乌冲突或许不会爆发。” 事实上,波兰等国当年阻挠对话,背后藏着美国的影子。时任美国总统拜登想借俄乌冲突削弱俄罗斯,同时打击欧洲经济、巩固对欧洲的控制,而这些东欧国家对美国的依附,以及对俄罗斯的深层恐惧,让他们甘愿当 “马前卒”—— 他们甚至幻想借这场代理人战争肢解俄罗斯,一劳永逸消除 “威胁”。 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争吵,再到默克尔引发的骂战,本质上是北约团结假象的崩塌。欧洲一边承受着冲突带来的苦果,一边却仍在为推卸责任互相攻击。当 “痛批默克尔” 成为政治表演,欧洲更该清醒:唯有摆脱外部操控,正视自身利益,才能走出如今的困境。否则,这场内讧只会让欧洲在泥潭里陷得更深。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半芹看历史

半芹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