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娇卖1850元马面裙被指“割韭菜”,宣传的时候说“绫罗绸缎”,商品标注面料是100%聚酯纤维,引起网友质疑,认为塑料衣服卖高价,甚至说虚假宣传。徐娇回应,“罗”不是指的材质,而是一种织法。 极目新闻10月13号报道,徐娇重启汉服店,开起了“不娇造”的汉服牌子,结果一条定制马面裙直接把她推到了风口上。 这条裙子卖1850块,宣传的时候嘴里全是“绫罗绸缎”“花罗”。 普通人一听见这些词,脑子里冒出来的肯定是真丝那种又贵又好的料子,更何况“花罗”还是国家级的非遗,这联想就更顺理成章了。 可等有人真点进商品页细看,主面料明晃晃写着“100%聚酯纤维”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化纤! 这前后反差一出来,网上立马就吵翻了。 有人直接开玩笑说,这哪是卖裙子,分明是“拿化纤的料子,卖非遗的情怀”,还有人更直接,说这就是“割韭菜”,连“虚假宣传”的帽子都扣上了。 徐娇在10月12号的直播里出来解释,说大家都理解错了,“罗”不是指料子,是一种织法。 这次用的是“三经绞罗”,能追溯到宋元时候,福州南宋黄昇墓里都挖出来过同款织物。 她还说,这次的化纤是特别定制的,国外不少大牌不管是运动品牌还是奢侈品,也用现代材料做这种“罗”织法的衣服。 可网友根本不买这个账。 市面上跟这类似的化纤马面裙,价格大多在800到1200块之间,1850块这个价,确实比正常范围高出一大截,也难怪有人觉得是“割韭菜”。 当然也有帮着说话的。 有人说定制款跟普通款不一样,是“一人一版”单独制版的,缝的时候还得手工来,用的都是暗缝翘边、拱针这种只有高端衣服才会用的工艺,连扣子都是纯铜打底再镀真金,还得小批量定制,成本本来就高。 连浙江大学的赵丰教授,也说“罗”确实是种组织结构,不是料子,古代常用丝来织,现在加别的材料也很正常。 但就算有这些声音,大家最纠结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为啥宣传的时候不把“织法”和“料子”说清楚? 商品页是标了聚酯纤维,可宣传的时候一个劲提“花罗”“绫罗绸缎”,这不就是故意把概念搅混,让大家误会吗? 这事往深了说,就是传统服饰想融入现在生活时遇到的麻烦。 要是完全按老法子来,用真丝手工织,成本可能得一万多,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可换成化纤吧,又有人觉得“非遗变味了”。 徐娇团队想走个中间路,用现代材料把传统织法复原出来,想法是挺好的,但跟消费者沟通的时候实在不到位。 要是一开始就直截了当说“我们把传统三经绞罗织法复原了,为了好打理也为了降点成本,用的是定制化纤”,大家也不至于这么反感。 现在年轻人对国风产品挺欢迎的,愿意为文化、为工艺花钱,但前提是得让他们知道钱花在哪儿了。 就像日本京都那些老纺织品店,用传统手艺做现在人喜欢的围巾、手提包,价格也不便宜,但人家把料子、工艺、设计师的想法都说得明明白白,消费者买的时候也心甘情愿。 咱们的国风品牌真该学学这种透明劲儿,别总想着用“情怀”裹一层包装,多花点心思让老工艺适配现在的生活。 比如这次用化纤做马面裙,解决了真丝难打理的问题,这本来是个优点,结果因为宣传没说清楚,反倒成了被吐槽的点。 说真的,传统工艺要想在现在活下去,核心不是靠“卖情怀”,而是得让这些老手艺能融入现在的生活。 希望这次争议能给更多国风品牌提个醒,别用模糊的术语糊弄消费者,把成本、工艺都摊开了说,让大家真正明白这东西值在哪儿,这样老工艺才能真的“活”过来,而不是变成商家赚钱的幌子。
徐娇卖1850元马面裙被指“割韭菜”,宣传的时候说“绫罗绸缎”,商品标注面料是1
在下雒无畏
2025-10-14 14:40:21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