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激变的大背景下,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将是一个转折点,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她对来自大陆贺电的复电有三个看点: 她的回应第一个核心看点,在于清晰承接了国共两党互动的政治基础。她明确表示,海峡两岸于1992年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并强调两党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这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贺电中的期望高度契合。这种立场上的连贯性,为陷入僵局的两岸关系提供了重启对话的起码可能。 更引人注目的是郑丽文在身份认同上的鲜明态度。这构成了复电的第二个看点。习近平在贺电中期望两党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郑丽文在复电中则回应道“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这种表述与她一贯的风格一脉相承。在选举期间,她就曾大胆批判“为什么不可以支持统一? 为什么不能说自己是中国人?”她甚至公开回击党内质疑,宣称“我要让‘认同是中国人’成为赢得选票的主张,而不是去做民进党的‘尾巴党’”。 这种敢于在台湾当前政治环境下直言“我是中国人”的勇气,与前主席朱立伦时期在两岸论述上相对保守、甚至被质疑在“中国人”认同上含糊其词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朱立伦任内更多强调“和平发展、互利双赢”是正确方向,而郑丽文则展现出更积极进取的姿态。 复电的第三个看点,也是最具抱负的层面,在于将两岸关系的视野提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大陆的贺电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并期望两党“推进国家统一”。 郑丽文的复电则承诺要为“民族复兴开辟宏伟前程”。这意味着,在她看来,台湾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整体振兴的宏大叙事来理解。 她曾主张“中国大陆是我们的资产不是负债”,国民党应“寻求站在巨人肩膀上同行的机会”。这种思路试图将两岸关系从零和博弈扭转为共赢合作,引导台湾民众思考如何从民族复兴中获益,而非被动卷入大国对抗成为牺牲品。 当然,郑丽文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党内整合是她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她虽然过半当选,但前台北市长郝龙斌仍获得了35.85%的选票,代表了党内不容小觑的传统势力。 如何弥合初选造成的裂痕,平衡各方利益,防止“令不出党中央”是她即刻要解决的难题。其次,错综复杂的“蓝白合”问题直接关系到2026年地方选举和2028年大选的前景。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已向她致贺并提出“联合政府”的构想。 若蓝白合作再次破局,国民党想重返执政将异常艰难。此外,民进党当局必然不会坐视国民党重新崛起,其动用行政司法资源进行打压围剿是可以预见的。郑丽文需要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来应对。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郑丽文的当选或许反映了岛内民意的一些微妙变化。民进党长期操作的“抗中保台”牌效力可能正在递减。 台湾年轻一代在重新认识大陆的发展后,其认知可能正在悄然改变。郑丽文深知年轻人喜好并擅长网络宣传,其“战斗者”形象和清晰的认同论述,可能对民进党争取年轻选票的策略构成巨大压力。 大陆方面对郑丽文的期待显而易见,贺电的迅速发出本身就是一种明确支持。大陆掌握着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权,其推动统一的综合实力和战略布局仍在按既定节奏加速推进。 大陆的善意是给予能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勇于为两岸和平与民族复兴创造历史的人。郑丽文能否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将直接决定她能否实现其“让国民党成为台湾第一大党”并在2028年实现“完全执政”的承诺。 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郑丽文领导的国民党若能坚守民族大义,勇于在岛内引导舆论,摆脱民进党制造的“恐中”氛围,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那么不仅能为国民党找到重生之路,更能为台海谋和平、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做出历史性贡献。这条路充满荆棘,但方向正确,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