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有打起来的风险。但中国忍了你美国几十年,把中国习惯当成日本韩国了,还是把中国习惯当成法国德国了? 中国不像日本或韩国,愿意在美国主导的规则下持续让步,甚至长期依附于美国体系。 日本至今在安保和战略选择上高度依赖美国,韩国也时常因为美韩同盟限制了自主政策空间。 这些国家的“忍”,是建立在结构性依附和利益归属基础上的,是一种被动接受而非战略考量。 而中国的“忍”,更像是主动布局和深度谋划,是国家能力和谈判空间提升期,暂时在关键节点避其锋芒,争取时间和周边资源整合。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崛起、产业转型、技术追赶,都是在和美国不断博弈、微妙平衡中完成的。 但问题在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转型已经显示出明显“误判”痕迹,特朗普政府开启了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关税轮番加码,不是局部试探,而是追求大规模“切割”。 连部分中国输美商品的小额豁免都彻底取消,上调关税幅度远超以往,不仅影响中美经济,也加剧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美国的部分精英还在“自我打气”,认为只要对中国不断加压,用过去对欧洲、东亚盟友的套路施加压力,中国也会像法国、德国、日本那样屈服或者彻底转向。 可是他们忘了,欧洲那些发达国家在安全和产业结构上早已与美国高度同构,核心利益没有根本抵触。 而中国的战略诉求、主权立场、发展路径完全不同,是要不断扩张自身利益边界,争夺话语权,推动全球秩序再平衡的国家。 这不是简单地“忍”,而是在大国博弈中坚持自身底线和选择性“出击”。 过去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和平方式处理核心利益,无论美国怎样打“台湾牌”、搅动区域安全局势,都坚决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不轻易升级冲突。 美国的鹰派以为,中国会持续回避、让步,仿佛可以无限在灰色地带消耗,但事实上,一旦中国决定改变战略忍耐,局势会迅速升温:比如经济反制、技术封锁对抗、国际话语侧重转移,以及区域安全态势的主动塑造。 很难预料,中国“不忍”的临界点在哪里,但一旦触发,美国要付出的代价恐怕远不止贸易摩擦或者外交指责。 美国国内也不乏反思声音,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全球工厂”那个角色,而是在能源、智能制造乃至金融治理等前沿领域对美国形成了强力竞争。 美国为了保住自己的技术霸权,屡屡出台高科技脱钩政策,可中国却能顶住压力、逆势突破。 两国之间一系列高层对话虽然得以恢复,但基本都停留在“管控分歧”的层面,无论如何,战略焦虑已成为美国学界政界的主旋律,而中国方面则坚持推动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型大国关系”,不轻易被动应对,而是主动设置议程。 究竟谁在主导博弈、谁能赢得主动权,这才是未来最大的悬念。 你怎么看中美之间这种“忍”与“极限施压”之间的博弈?
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有打起来的风险。但中国忍了你美国
修竹崽史册
2025-10-21 12:51:39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