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今天(北京时间10月20日)发文写道:“当特朗普总统承诺美国优先时,全球精英们称他危险。事实证明,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他会团结世界各国,抵制那些自毁性的全球治理方案。联合国碳税就是如此。” 鲁比奥这番话里提到的几个关键点,都得结合实际情况讲清楚才能让人明白,首先得澄清他说的 “联合国碳税” 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目前并没有联合国直接推出的全球性碳税,他指的应该是联合国下属国际海事组织正在讨论的海运碳税,这是专门针对国际海运船只排放二氧化碳征收的费用,只涉及海运行业,并不是覆盖所有领域的碳税,这点先弄清楚能避免误解。 先说说特朗普的 “美国优先” 政策,当初他提出这个说法时,国际上确实有不少讨论。 从实际行动看,特朗普政府在气候和能源问题上一直侧重维护美国本土化石能源行业的利益,比如他任内退出了《巴黎协定》,还签署行政令鼓励扩大石油、天然气开采,甚至把风能、太阳能排除在 “能源资源” 的定义之外,这些做法都是 “美国优先” 的具体体现。 鲁比奥说当时全球精英称特朗普 “危险”,确实有不少支持多边合作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担心,美国这种单边倾向会打破已有的全球合作框架。 不过鲁比奥说特朗普 “会团结世界各国抵制自毁性的全球治理方案”,这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拿海运碳税来说,美国确实反对,但并不是美国团结了其他国家,而是各国基于自身利益有不同立场。 目前国际上对海运碳税的态度分成了明显的几派,支持的有欧盟、日本还有一些岛屿国家,这些国家要么绿色技术领先,要么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比如岛屿国家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所以希望通过碳税推动减排。 反对的除了美国,还有巴西、阿根廷、阿联酋等国,但这些国家反对的原因不一样,巴西是觉得会给依赖海运贸易的新兴经济体带来打击,和美国侧重维护自身能源利益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再看海运碳税是不是 “自毁性” 方案,得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海运业确实是碳排放大户,每年排放超 1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石油需求的 5%,而全球 80% 的贸易都靠海运,减排是必须做的事。 国际海事组织讨论海运碳税,核心是想通过征税筹钱,一方面研发绿色甲醇、氨气等低碳燃料,缩小它们和传统燃料的价格差距,另一方面帮发展中国家抵消征税成本。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评估,就算按最高标准收碳税,到 2050 年对全球 GDP 的影响也只有 0.09% 左右,要是把税金用在帮助落后国家转型上,影响还能更小,根本算不上 “自毁性” 的方案。 而且这个碳税方案还在谈判阶段,连支持的国家内部都没达成一致。光是征税标准就有三种提议,国际航运公会和利比里亚等国提出 18.75 美元一吨二氧化碳当量,欧盟和日本要 100 美元一吨,岛屿国家则支持 150 美元一吨,价差高达 7 倍。 在税金用途上,欧盟想用来搞绿色燃料研发,岛屿国家却希望先用来应对海平面上升等气候灾难,这些分歧说明方案还在磨合,并不是已经定下来的 “自毁性” 政策。 美国反对海运碳税,本质上和 “美国优先” 的逻辑一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2023 年每天产油 1290 万桶,海运碳税会抬高化石燃料使用成本,间接影响美国石油行业利益。 而且特朗普政府一直想通过扩大化石能源开采压低能源价格、遏制通胀,自然不愿意接受增加能源成本的碳税。 但鲁比奥说美国在 “团结世界各国” 并不准确,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就曾指出,美国在联合国会员国中对多边主义的支持指数排最后,还常实施单边制裁。在海运碳税问题上,美国更多是自己反对,并没有真正 “团结各国”,其他反对国家只是基于自身利益做出选择,并非被美国团结。 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方案的分歧,本质是各国利益不同,不是方案 “自毁性” 的问题。像海运碳税这样的政策,需要平衡不同国家的需求,发展中国家担心成本过高,发达国家想快速减排,这就需要在公平原则下协商。 国际海事组织也强调,减排要遵循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的原则,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这说明方案在努力兼顾各方利益,只是达成共识需要时间。 鲁比奥把美国的单边立场包装成 “团结各国抵制不良方案”,但实际是美国的 “美国优先” 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 所谓的 “联合国碳税”,是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海运转型提出的方案,虽有分歧但绝非 “自毁性”,合理实施还能助力减排和绿色技术发展。现在各方还在谈判,这种分歧是全球治理中的常见情况,需要的是协商平衡,而不是简单贴上 “自毁性” 标签去抵制。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