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其实,看一看美国不同族裔的发展策略,这背后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黑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歧视和挤压,可他们凭借民权运动积累的底蕴,懂得集体发声,打出了自己的阵地。 哪怕遇到社会不公,无论是示威游行,还是议会推动法案,黑人社区都能形成强有力的反应和自我保护机制,这是他们群体意识的成果。 再说印度裔,他们在美国的崛起速度令人侧目。硅谷一大半的高管圈子都能看到印度人身影,而这背后靠的正是彼此之间的抱团和资源共享。 他们早早建起了行业协会、互助小组,新移民找工作、升职加薪都能得到前辈拉一把。政界也不例外,印度裔议员背后有整个社区的资金和选票支持,到了关键时候,资源与人脉都能上得台面。 回头看华人群体,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华人移民一向以勤劳、能吃苦著称,第一代靠着高学历和努力确实能跻身主流阶层。 但华人在美国很难形成像其他少数族裔那样的团体凝聚力。各地的华人社团、帮会林立,却鲜少能够共同协作,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小利益彼此拆台。 每次遇到打击亚裔的事件,总有声音顾虑“太激进会不会被主流排斥”,于是行动总是虎头蛇尾,效果有限。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华人普遍缺乏参与集体事务和公共生活的意识。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埋头苦干、不惹事生非,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可现实中,单打独斗很容易被边缘化。在职场上,华人工程师技术能力强,升管理岗却常常吃亏。 面对不公平待遇,更多人选择忍气吞声,甚至同胞之间还互相“拆台”以图自保。这种内耗和缺乏集体行动力,导致华人在美国社会很难突破“技术劳工”的天花板。 更要命的是,政治参与度低一直是华人社区的短板。在美国,谁能投票、谁能捐款、谁能组织选民,谁就有话语权。而华人投票率、参选率都远低于其他族群。 去年加州高校录取名额调整,华人家长虽然在微信群里热议不断,但真正能够组织游说、影响立法的力量远远不如印度裔或犹太裔。 很多华人依然相信“只要自己优秀就能改变命运”,然而社会资源的分配,早已不是单靠个人奋斗能左右的。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现实,那就是自我保护与社会影响力的缺失。黑人社区有自己的安保组织,印度人遇事也会抱团出头,华人却往往选择“忍一忍就过去了”,甚至遇到同胞受欺负时也不愿意公开发声、站队。缺乏组织能力和自保能力,导致华人在遇到重大危机时往往吃亏。 第一代华人凭借拼搏精神进入中产,但没能为后代建立稳固的族群支持和社会资源。 到了第二代,孩子们在主流文化中成长,既缺乏父辈的拼搏动力,也没有族群的庇护和资源网络,结果很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逐渐“下沉”。 而那些能在美国长期立足的族群,背后都有强有力的社群网络、政治影响力和经济互助体系。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美国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以群体为单位争取资源和权益,而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只顾埋头苦干、各自为战,最终只能被边缘化。华人在美国“精英化”难以持续,归根究底就是缺乏团结和集体行动的底气。 你们怎么看?
迟迟等不到北京贺电后,高市早苗公开道歉,日本社会面临巨大难题高市早苗成为日本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