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46岁男子林某,为博眼球在抖音发布短视频,自曝"酒驾回家"还挑衅"看海宁

笔尖下说法 2025-10-25 22:04:59

浙江海宁46岁男子林某,为博眼球在抖音发布短视频,自曝"酒驾回家"还挑衅"看海宁交警能不能抓到我",引发网友愤怒举报。警方迅速传唤林某,经吹气和抽血检测,其酒精含量均为0,确认系虚假炒作。最终,林某因寻衅滋事被依法行政拘留,为自己的无聊行为付出了代价。本文拆解虚假挑衅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醒大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看看网友为啥骂他"没事找事"。 一、全网围观的"嚣张挑衅":拍抖音自曝酒驾,坐等交警抓? 10月24日中午,海宁警方的举报电话被打爆了——大量网友转发一条抖音短视频,视频里一名男子得意洋洋地对着镜头说自己刚酒驾完,正开车回家,还公然挑衅:"看海宁交警能不能抓到我!" 视频一经发布,瞬间引发网友愤怒:"这也太嚣张了吧?酒驾本来就违法,还敢明目张胆挑衅执法部门?"还有网友直接@海宁公安,要求严惩这种行为。警方接报后立刻行动,通过技术手段快速锁定发布者林某(46岁,温州乐清人),当天就把他传唤到了海昌派出所。 面对民警,林某一开始还嘴硬,可当吹气检测结果显示酒精含量为0时,他终于扛不住了,如实交代:自己根本没酒驾,就是觉得拍这种视频能吸引关注、涨粉丝,所以故意编造酒驾事实,想博人眼球。 二、法律拆解:没酒驾也被拘留?寻衅滋事的后果有多严重? 很多网友疑惑:"林某没真酒驾,为啥还被拘留?"其实他的问题不在于酒驾,而在于发布虚假视频挑衅执法部门、扰乱公共秩序,已经构成了寻衅滋事。 1. 虚构事实挑衅,构成"寻衅滋事"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寻衅滋事行为包括"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或"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以及"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林某故意发布虚假酒驾视频,公然挑衅交警,引发大量网友围观和愤怒,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符合寻衅滋事的构成要件。警方对其依法行政拘留,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2.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博眼球不能触碰红线 很多人觉得"拍个视频而已,没人管",但实际上,网络空间同样受法律约束。哪怕是虚构的内容,只要涉及挑衅执法部门、煽动不良情绪、扰乱公共秩序,就可能面临处罚。 除了寻衅滋事,若发布的虚假信息造成更严重后果(如引发社会恐慌、误导公众),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3. 重点提醒:这些行为千万别做 给大家提个醒,以下3种博眼球的行为涉嫌违法,千万别试:① 虚构违法犯罪事实(如酒驾、吸毒、打架)挑衅执法部门;② 发布侮辱、恐吓他人的视频或言论;③ 编造虚假灾情、疫情等信息引发社会恐慌。 三、网友热议:没酒驾也该拘!纯属没事找事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纷纷留言,一边吐槽林某的无聊,一边为警方的快速行动点赞。 "太解气了!以为博眼球不用付出代价?没酒驾但挑衅交警、扰乱秩序,拘留得活该!" "原来没真酒驾也会被拘啊,长见识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话真不是说说而已。" "纯属闲的!为了涨粉连脸都不要了,挑衅执法部门,这是给自己找罪受。" "虽然没酒驾,但这种视频会传递不良导向,容易误导别人模仿,拘留他能起到警示作用。" 结论:博眼球要有底线,你觉得拘得合理吗? 林某的案例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网络时代,想吸引关注没问题,但必须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别以为虚构事实、挑衅执法部门是"小事",一旦触碰红线,就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不过网友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觉得"拘留有点重,批评教育就行";也有人认为"就该严惩,不然会有更多人模仿"。 你觉得林某因寻衅滋事被拘留合理吗?你还见过哪些博眼球的离谱操作?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18
笔尖下说法

笔尖下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