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最严厉警告:此种情况下可核武打击北约,不提前预告直接动手 据俄罗斯卫星网10

云景史实记 2025-10-26 00:17:27

俄最严厉警告:此种情况下可核武打击北约,不提前预告直接动手 据俄罗斯卫星网10月24日报道,俄军事专家科罗特琴科表示,俄若遭“战斧”或“金牛座”导弹袭击,将动用“任何武器”回应,而且不只是回应乌克兰,而是回应“特定北约国家”。而且在使用核武器时,不会提前预告或给谁划红线,而是毫不犹豫地直接使用。 先得弄明白,“战斧” 和 “金牛座” 到底是啥狠角色,能让俄罗斯把话说得这么绝。就说 “战斧” 导弹,这玩意儿是美国的老王牌了,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服役,这些年在战场上杀得风生水起。 再看德国的 “金牛座” 导弹,虽说射程比 “战斧” 短点,最远 500 公里,但钻地能力堪称恐怖。它带着 454 公斤的弹头,能硬生生击穿 6 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就算藏在 36 米深的地下工事里也躲不过去。 而最让人揪心的是,这两种导弹真有可能落到乌克兰手里。美国副总统万斯都明说了,正考虑通过北约国家给乌克兰送 “战斧”。 还让荷兰、德国这些欧洲国家掏钱买单,现在这几个国家已经凑了 15 亿美元,按一枚 “战斧” 200 万美元算,能买 750 枚,足够发起多轮大规模打击了。 德国那边也松了口,之前还说不援乌远程导弹,现在不光出钱,连 “金牛座” 都可能直接给,俄罗斯驻德国大使早就警告过,这会让冲突彻底升级,但西方根本没当回事。 科罗特琴科说这话的时候,俄罗斯刚搞完战略核力量演习,这可不是巧合,分明是用实力给警告背书。 这次演习里,俄军陆海空三军齐上阵,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射出的 “亚尔斯” 洲际导弹,精准命中了几千公里外堪察加半岛的靶场。 水下的核潜艇也没闲着,“奥列格大公” 号和 “新莫斯科斯克” 号分别从鄂霍次克海和巴伦支海发射了 “布拉瓦” 和 “青斑” 导弹;天上的图 - 95MS 轰炸机也投下了巡航导弹,所有导弹全中目标。 普京在演习时说得很明白,“三位一体” 核力量是俄罗斯的保命符,现在俄军核力量的现代化率都到 94% 了,手里的家伙硬得很,不是随便就能吓唬的。 可能有人觉得俄罗斯是在说大话,但看看历史就知道,他们在核问题上从不含糊。冷战时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就因为导弹部署的事差点打起来,最后还是美国退了一步才化解危机。 这些年俄罗斯的核政策也越来越明确,去年 11 月普京签了新版核学说,里面写得清清楚楚,要是俄罗斯或白俄罗斯的主权受威胁,哪怕是常规武器造成的极度威胁,都可能用核武器。 而且只要收到巡航导弹越过边境的可靠情报,就有资格动核武。这可不是随便写的条款,是对着北约的步步紧逼给出的明确回应。 再看看实战里的例子,“战斧” 导弹早就证明了它的破坏力。1998 年美国对伊拉克的 “沙漠之狐” 行动,一下打了 325 枚 “战斧”,伊拉克拦了 100 多枚还是损失惨重;1999 年科索沃战争,美英扔了 1000 多枚巡航导弹,南联盟拦了 328 枚,可关键设施还是被炸得稀烂。 现在要是这些导弹带着弹头打向俄罗斯本土,后果不堪设想。俄罗斯心里比谁都清楚,一旦让 “战斧” 和 “金牛座” 在乌克兰扎根,自己的西部边境就成了不设防的靶子,军事基地、炼油厂、铁路枢纽全在人家眼皮子底下,这是绝对不能忍的底线。 科罗特琴科说要回应 “特定北约国家”,这话里的门道可深了。谁给乌克兰送导弹,谁就是帮凶,俄罗斯就找谁算账。 新版核学说里写得明白,军事联盟里一个国家动手,就算整个联盟动手;无核国家有核国家撑腰,也算联合攻击。 这意思很明确,荷兰出钱、德国出导弹,到时候真打起来,这些国家一个都跑不了。之前美国在德国部署 “堤丰” 导弹系统,能发射 “战斧” 和高超音速导弹,俄罗斯已经憋了一肚子火,现在再给乌克兰送导弹,简直是往火药桶里扔火星子。 有人可能会问,俄罗斯真敢用核武器吗?看看他们的核力量就知道,不是敢不敢,是有能力也有决心。“亚尔斯” 导弹射程 12000 公里,能携带多个分弹头,根本拦不住。 “布拉瓦” 潜射导弹从水下发射,神不知鬼不觉就能打遍全球。普京早就说过,核武器是最后手段,但要是国家主权没了,留着核武器还有啥用? 科罗特琴科说 “不提前预告、不划红线”,就是不想给西方试探底线的机会,你敢越界我就敢动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些年西方总觉得俄罗斯不敢真动硬的,一步步试探底线。从给轻武器到给坦克,从给短程导弹到要给远程巡航导弹,就像温水煮青蛙,总想把俄罗斯逼到绝境。 可俄罗斯从来不是软柿子,这次战略演习和科罗特琴科的警告,就是给西方敲最后的警钟:“战斧” 和 “金牛座” 就是红线,碰了就得承担核风险。 俄罗斯的警告从来不是空话,演习是秀肌肉,说话是亮底线,就是要让西方明白,别以为靠送导弹就能占便宜,真把核魔鬼放出来,谁都没法收场。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