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冬眠的时候有多危险?专业捕蛇人表示:多数人都不知道,一旦蛇进入冬眠,可能就会成为老鼠的盘中餐,哪怕被吃掉也不会苏醒。 蛇属于冷血动物,身上没有像猫狗那样的皮毛保暖,体温全跟着外界温度变。天热的时候它活跃,可一旦气温降下来,它的身体机能就跟着衰退。 可比起冻死,蛇冬眠时更窝囊的是被老鼠吃掉。咱都知道,夏天的时候蛇是老鼠的天敌,一条蛇一顿能吞好几个老鼠,老鼠见了蛇跟见了阎王爷似的,撒腿就跑。 可到了冬天,这事儿就彻底反过来了,老鼠成了蛇的 “克星”。为啥呢?因为老鼠是恒温动物,不管天多冷,它都不用冬眠,照样在夜里东奔西跑找吃的。 而且这东西啥都敢啃,别说蛇肉了,就是木头、硬纸板,甚至是墙上的石灰它都能嚼两口,咬合力凶得很。蛇一冬眠,就跟把自己的小命交到了老鼠手里,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就说渤海湾那边的大连蛇岛吧,那地方可是蛇的 “老家”,岛上足足有两万多条黑眉蝮蛇,夏天的时候,这些蝮蛇是岛上的绝对霸主,天上飞的小鸟、地上跑的小耗子,全是它们的食物,没有哪个动物敢惹它们。 可一到 10 月底,岛上的气温降到 10℃以下,这些蝮蛇就都钻进岩石缝里开始冬眠了,这下它们的苦日子就来了。 这些蝮蛇冬眠的时候,新陈代谢降到了最低,心跳每分钟才 5 到 30 次,身体的温度跟周围的石头差不多,硬邦邦的,对外头的动静几乎没任何反应,就跟睡死过去了一样。 而岛上的褐家鼠早就摸清了它们的规律,这些老鼠不是岛上原生的,是跟着过往的渔船过来的外来户,体型比咱们平时见的老鼠大不少,成年的能长到 30 厘米长,差不多有半斤重,而且特别能生,一年能生三四窝,一窝就能生五六只,没几年功夫,岛上的老鼠数量就多得吓人。 一到冬天,岛上能吃的东西少了,老鼠就开始到处找吃的,闻着味儿就找到了蛇的冬眠洞。它们也不着急下手,先绕着蛇转圈圈,用鼻子闻来闻去,确认蛇真的动不了了,才敢露出尖牙。 老鼠也精得很,不挑蛇的脑袋或者脊背下嘴,专挑蛇的腹部、尾部这些软乎乎的地方咬,有时候好几只老鼠一起上,有的咬蛇身子,有的拖蛇尾巴,分工明确得很。 就这么短短几个小时,一条半米长的蝮蛇就能被它们啃得只剩一副骨头架子,连点肉渣都剩不下。 有人可能会问,蛇就不能醒过来反抗吗?还真不能!蛇冬眠分好几个阶段,温度在 8 到 13℃的时候,它还处在浅睡状态,这会儿要是碰着危险,比如有人用手抓它,它可能还能醒过来咬一口。 可等温度低于 8℃,蛇就进入深眠状态了,这时候它的神经都麻痹了,就算能感觉到疼,身子也硬得跟木棍似的,弯都弯不过来,脑袋抬不起来,尾巴也甩不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老鼠啃自己,连挣扎一下都做不到。 而且蛇冬眠的时候,死亡率本来就特别高。我听搞生物学的朋友说过,单独冬眠的蛇,死亡率能超过 60%,十多条里能活下来的也就三四条。 要是一群蛇挤在一起冬眠,互相靠着能有点温度,让周围的温度比外头高个一两度,水分和能量消耗也能少点,这样生存率能提高 30% 到 50%。可就算是群居,碰到老鼠也没用。 老鼠要是找到了蛇窝,一群老鼠对付一群冬眠的蛇,照样能吃得欢,有时候甚至能把一整个蛇窝的蛇都啃光。 说起来,这也是大自然的规矩,夏天蛇吃老鼠,控制老鼠的数量,不让老鼠泛滥成灾;冬天老鼠吃蛇,又能控制蛇的数量,让生态平衡不被打破。 可谁能想到,平时那么凶的蛇,冬眠的时候会这么惨呢?咱们平时在农村过冬,有时候挖地、搬石头,或者整理柴房,偶尔能碰到冬眠的蛇,看着它一动不动的,挺老实。 其实那时候的蛇是最脆弱的,要是附近有老鼠窝,这蛇八成活不过冬天,用不了多久就成了老鼠的美餐。 所以说啊,蛇冬眠的时候是真危险,不是被冻死,就是被老鼠吃掉,尤其是被老鼠啃食这事儿,多数人都不知道,好多人听了都觉得颠覆认知,可这就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儿。 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能不能活下来,全看能不能适应环境。 蛇再凶,冬眠的时候没了反抗能力,照样得成老鼠的食物;老鼠再弱,到了冬天,也能凭着自己的活力,反过来欺负蛇。这道理简单又实在,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以前我也觉得蛇这东西挺吓人的,可知道了它冬眠时的遭遇,倒有点同情它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就是生存法则,谁也逃不过。 咱们平时要是在冬天碰到冬眠的蛇,最好别去碰它,让它安安静静地待着,说不定这样,它还能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不至于早早成了老鼠的盘中餐。 毕竟不管是蛇还是老鼠,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少了谁都不行,咱们能做的,就是别去打扰它们的生活,让它们顺着自然的规律过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