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绝与荷兰官方就安世事件开展磋商,导致荷兰把控下的安世总部难以保障欧洲车企芯片供应,法国总统直接呼吁欧盟对中国实施“最严厉制裁”。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唠唠安世半导体是个啥来头。这公司可不是普通的芯片厂,堪称车用功率器件的 “隐形王者”。全球每 10 辆汽车里,就有 4 辆装着它的晶体管和二极管,小到车窗升降,大到发动机控制,都离不开它的零件。 2020 年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收购它之后,产业链布局看得明明白白:欧洲的德国、英国工厂只负责前端晶圆制造,而占全球七成以上的封装测试产能全放在中国东莞,没有中国工厂的 “最后一道工序”,欧洲造出来的硅片就是块没用的原材料。 可谁能想到,荷兰突然给这稳定的供应链砍了一刀。今年 9 月美国出台 “穿透规则” 后,荷兰立马跟着起哄,以 “治理缺失” 为借口强行接管安世总部,不仅换掉了中方首席执行官,还在 10 月 26 日单方面停止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甚至荷兰法院还作出了剥夺中国企业股权的裁决。 这操作直接把中方惹火了,商务部多次表态,荷方这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的做法,既违反契约精神,又破坏全球供应链,压根没诚意解决问题,磋商自然无从谈起。 荷兰这一闹,最先慌神的是欧洲车企。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10 月 16 日就拉响警报,说安世的芯片供应一断,欧洲汽车生产可能全面停摆。大众、宝马、奔驰的一级供应商天天盯着安世中国的厂区,就怕断货。 更要命的是,现在安世的芯片已经出现抢货潮,有的经销商直接暂停报价,现货价格一下涨了 30%。业内人都清楚,就算想换其他供应商,新厂商的认证至少要花半年,可欧洲车企的库存普遍只够撑几周,根本等不起。 法国总统喊着要对中国实施 “最严厉制裁”,可这话说出来,连欧盟内部都没人接茬。德国心里门儿清,汽车业占本国 GDP 的 8%,要是大众、宝马真停产,几十万工人要失业,这损失谁扛得住? 就连美国汽车创新联盟都急了,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泽拉直言,再解决不了,美国车企也要跟着遭殃。更讽刺的是,荷兰自己先软了,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最近频频放话,说 “此事已上升至最高层级讨论”,想找中方会面求和,可又不敢承认是受美国胁迫才搞出这出闹剧。 其实中方早就留了后手。安世中国 11 月 3 日直接发公告打脸荷兰总部,说所谓 “中方不付款” 是恶意抹黑,反而荷兰安世还欠着中国工厂 10 亿元货款。更关键的是,中国工厂的库存足够供应到年底,现在已经在验证新的晶圆供应商,明年就能无缝衔接产能。 商务部 11 月 1 日还主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努力帮安世中国恢复供货,可荷兰那边依旧一意孤行,这供应链混乱的锅,只能自己背。 欧盟这时候才想起自己的 “芯片法案”,喊了好几年要在 2030 年实现全球 20% 的芯片产能,可真到了节骨眼上才发现,别说高端制造,连最基础的封装测试都离不开中国。 之前荷兰跟着美国搞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以为能拿捏中国,没想到反被自己的供应链绊了脚。现在法国喊制裁,更像是虚张声势。真要是断了中国的芯片加工产能,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转型直接得停摆,这损失可比啥都疼。 说到底,安世事件就像面镜子,照出了所谓 “技术同盟” 的脆弱。荷兰跟着美国起舞,最后落得两头不是人。 法国喊着制裁,却忘了自家车企的命脉捏在别人手里;欧盟搞了几百亿欧元的芯片基金,可在成熟产业链面前,这点投入根本不够看。 以前欧盟总爱抱团对中国指手画脚,现在才明白,产业链的话语权从来不是靠嘴喊出来的。中国手里攥着的不仅是七成产能,更是全球半导体制造的关键环节。 这时候再谈制裁,恐怕最先慌的还是那些等着芯片开工的欧洲车企。毕竟口号填不饱肚子,没了芯片,再豪华的汽车也只是一堆钢铁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