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韩媒当时跟打了鸡血似的,铺天盖地全是 “碾压中国”“重回巅峰” 的报道,仿佛这一个月的领先就能把造船业的王座坐稳了。 结果没等得意劲儿过去,中国这边 40 艘船的订单直接落地,韩国那边的欢呼瞬间哑了火,这反转来得也太快了点。 其实韩媒早该心里有数,他们吹的 “胜利” 本就是镜花水月。克拉克森的数据说得明明白白,年初那波订单里,韩国几乎全扎堆在 LNG 船这类高附加值船型上,而中国的订单虽然当月占比低,但覆盖了集装箱船、散货船、海工装备等多个领域,结构扎实得很。 更关键的是,韩国引以为傲的 LNG 船优势,早就被中国追得喘不过气了。以前造 LNG 船的核心材料殷瓦钢全靠法国进口,焊接误差得控制在 0.1 毫米以内,比头发丝还细,韩国一直攥着这项技术优势不放。 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不仅搞定了殷瓦钢国产化,沪东中华造一艘 LNG 船的周期从 40 个月砍到了 17.5 个月,比韩国还快俩月。韩媒之前吹的 “技术代差”,这会儿成了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韩国船企的产能更是拉了大胯,韩联社自己都承认,三大船企里只有 HD 韩国造船海洋完成了今年的接单目标,三星重工才达标 69%,韩华海洋更是只完成 43%。他们嘴上说 “主动筛选订单”,实则是订单太多消化不了,船坞和工人都不够用。 反观中国这边,光是前 9 个月就接了 1799 万修正总吨的订单,占全球 60%,手里的活儿都排到 2029 年了。 就拿那 40 艘大单来说,里面既有 17.4 万立方米的大型 LNG 船,也有适配环保新规的甲醇动力集装箱船,江南造船厂和沪东中华同时开工都不慌,这产能韧性韩国根本比不了。 更要命的是中国造船业的全产业链优势,以前船舶配套设备里的主机、导航系统还得进口,现在国内 300 多家企业组了 “创新联合体”,从邮轮内装模块到绿色船舶技术全给啃下来了。 《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明确说了,2025 年要建起来绿色发展体系,现在中国环保船的订单占比已经超过韩国了。 全球都在跟着 IMO 的环保新规转,韩国还在吃老本,中国早就批量造甲醇动力、氨燃料船了,客户自然用脚投票。 韩媒之前故意忽略一个关键数据:截至 9 月底,中国手持订单 5815 万修正总吨,占全球 48%;韩国才 3944 万,刚到 32%。造船业本就是看长期的行当,手里的订单够造三四年才是真底气。 韩国年初那波 “爆发” 更像是回光返照,前 11 个月订单同比跌了 39%,中国虽然也降了点,但体量是韩国的两倍多。 更讽刺的是,韩国一直吹的 “高附加值优势” 也在缩水,2020 年他们在高端船市占 65%,去年就跌到 57%,中国则从 23% 涨到了 39%,差距肉眼可见地缩小。 说白了,韩国造船业这次就是演了出 “昙花一现” 的戏码。靠单一船型冲一波短期数据,就敢喊 “重夺第一”,根本没看清行业的真正趋势。 中国造船业靠的是全产业链硬实力,从 0.7 毫米的殷瓦钢焊接到整船的绿色技术,从充足的产能储备到配套的政策支持,每一步都踩得扎实。韩媒那阵狂欢,更像是给自己打气的自我安慰。 现在 40 艘大单一落地,全球都看明白了:造船业的老大位置,中国早就坐得稳了。韩国想靠一个月的侥幸翻盘?还是先把产能缺口补上,把被赶超的技术追回来再说吧。毕竟在实打实的产业链实力面前,短暂的订单波动根本算不上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