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为何不把便宜物资卖给古巴,这样既可解决古巴物资紧缺困境,又能清空咱们过

茂盛楼兰 2025-11-05 16:28:04

有人说我们为何不把便宜物资卖给古巴,这样既可解决古巴物资紧缺困境,又能清空咱们过剩的产品?我想说,其实古巴跟朝鲜一样,也是纯纯的无赖;跟印度一类的国家做生意,要做好对方只付定金,不付尾款的准备;跟古巴、朝鲜做生意,他们别说付钱了,能把车皮还给你就不错了。 曾经,郑州宇通客车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与古巴签订了一笔震惊行业的大单,总值高达1.84亿美元,两千多辆中国制造的大巴驶向哈瓦那,这不仅几乎垄断了古巴的客车市场,也象征着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野心。 可谁也没料到,古巴的付款承诺会如此脆弱,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冲击,古巴经济很快恶化,对宇通的欠款累计达到1.02亿美元,最终还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兜底,分五次赔付了9900万美元才让宇通免于重创,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拿着信用保险给对方的赖账兜底。 而且,古巴的信用问题从来不是个例,联合国贸发会议2023年的数据显示,古巴对外债务高达196亿美元,其中拖欠中国企业的货款就有17.8亿美元,2016年中方提供3亿美元信贷出口铁路设备,说好五年分期还款,古巴收到货就要求债务重组,最后用雪茄和朗姆酒抵债——总不能让企业拿这些奢侈品给员工发工资吧? 还有去年我国企业出口古巴的500个集装箱医疗物资,2.3亿美元货款至今拖着不结,更别提商务部在国别指南里明说的,古巴受美国制裁影响,对外支付能力严重不足,所谓解决物资紧缺,不过是让中国企业拿真金白银填窟窿。 比古巴更“绝”的还有朝鲜,2019年赊的3000吨大米,钱没见着,连运粮的38节车皮都被改成了军事运输工具,这操作真是把“能还车皮就不错了”的调侃变成了现实。 2018年更过分,以“联合国制裁”为由单方面冻结中方企业在罗先经贸区的1.2亿美元投资,厂房设备直接没收充公,朝鲜的外汇管制有多严格?企业利润要经年度配额审批,缴10%-20%管理费才能汇出,可即便合规,钱能不能拿到手还是未知数,这种既要物资又要扣资产的路数,实在算不得正常贸易。 再看印度,虽说不至于扣车皮,但“只付定金不付尾款”的套路玩得炉火纯青,山西某实业公司2023年和印度公司合作,对方付了20%定金后,货到港就耍赖要先验货再付款,折腾三个月后干脆弃货,留下的滞港费等费用比货值还高。 小米2022年被莫名冻结48亿资产,不过是印度操作的缩影——货到港口就要求重新议价,不同意就扣押,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近三年印度采购商违约率高达37%,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付款流程能硬生生拖满180天,期间还穿插各种“质量复查”找借口。 有人觉得“卖便宜物资能共赢”,可国际贸易从不是街头摆摊,古巴90%外汇要上缴国家,企业根本没自主支付权;朝鲜对外贸易全靠军方可支配的外汇额度,就算想给钱也拿不出自由外汇;印度则是钻合同漏洞的老手,反正有“法治框架”当遮羞布,拖到你耗不起为止。 中国每年对外援助超40亿美元,2023年还免除了非洲17国23笔无息贷款,但援助是情分,商业是本分,疫情期间我们无偿捐疫苗呼吸机,可买古巴的蔗糖朗姆酒照样真金白银结账,总不能把全国人民的利益当成政治账乱填吧? 说到底,不是不愿帮,是这类生意的风险实在无底洞,宇通有信保兜底,中小企可没这运气,要么被拖欠货款拖垮,要么像山西那家公司一样赔了夫人又折兵,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是等价交换,若对方连付款的诚意和能力都没有,再“过剩”的产品也不能当冤大头送出去。 毕竟,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与其做“肉包子打狗”的买卖,不如把资源投向更讲信用的市场,这才是真的务实,大家说是不是?

0 阅读:0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