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了!人口已告别世界第一?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年轻人常念叨“生不起”,房子、教育、医疗像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人口形势的严峻让生育意愿成了热议话题。 人口第一的头衔旁落已经没什么悬念了。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印度 2023 年常住人口突破 14.38 亿,而咱们 2024 年的统计公报里,出生人口才 897 万,自然增长率跌到 - 1.7‰,这已经是连续第六年负增长。 一增一减之间,总人口被印度超过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多年的 “人口第一大国” 标签算是悄悄换了主人。 2021 年放开三孩时,不少人还盼着能有一波生育回温,结果现实给了狠狠一击。2024 年总和生育率降到 1.09,这个数字连维持人口正常更替的 2.1 都达不到,比一向以低生育闻名的日韩还要低。 更棘手的是,能生孩子的群体本身也在缩水 ——15-49 岁育龄妇女 2024 年只剩 3.58 亿,比 2016 年少了 3000 万,尤其是 25-34 岁最适合生育的年龄段,短短四年就少了 1200 万。 人少了,愿意生的人更少,去年三胎及以上出生人口才 179 万,连总出生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年轻人挂在嘴边的 “生不起” 从来不是空话,而是算过账后的现实抉择。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报告里有笔清晰的账:把孩子从出生养到大学毕业,平均得花 48.5 万,一线城市更是飙到 62.3 万,相当于当地家庭近七年的收入。这笔钱里教育占了三成五,是实打实的大头。 教育部的数据更直观,2024 年城镇家庭一年教育开销平均 17.6 万,占了可支配收入的三成多,跟二十年前比涨了 35 倍,养娃的成本翻着跟头往上涨。 住房更是压在生育意愿上的一块硬石头。以前房价高的时候,年轻人买房得掏空双方父母的 “六个钱包” 凑首付,每个月的房贷占了工资大半,自己的生活都紧巴巴,根本没底气再添个孩子分走空间和开支。 有研究就发现,就算有房,只要背着房贷,生育意愿也高不起来,反而住保障房、没房贷压力的家庭更敢生,住房压力对生育的影响实实在在摆在那。 这两年国家是真看懂了症结,在住房上拿出了真动作。2024 年全国建了 172 万套保障房,不管是能买的配售型,还是能租的租赁型、公租房,全都覆盖到,就是想给年轻人的安居需求托底。 2025 年力度还在加码,辽宁直接计划三年内收 12 万套存量商品房改成保障房,光今年就要新增 4.5 万套,用现成的房子补保障缺口,比新建来得更快更实在。 不只是住房,教育、托育这些养娃的配套麻烦也在逐个解决。“双减” 政策一直在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社会实践越来越完善,不少地方还在琢磨多子女家庭孩子同校就读的政策,能省不少接送的功夫。 托育这块也跟上了,各地用中央的投资和地方专项债建托育中心,先把地级市都覆盖到,社区里也嵌了不少小型托育点,企业办托育、家庭托育点都给支持,就是要破解 “没人带娃” 的难题。 医疗保障的短板也在补。产科、儿科的诊室和设备一直在加,医生的绩效工资也往这些岗位倾斜,儿童能用的药品种类越来越多,合适的分娩镇痛、辅助生殖技术也能报医保了。 生育保险的范围也扩大了,灵活就业的、农民工这些群体都能纳进来,生育津贴和住院费有保障,3 岁以下孩子照护的个税扣除也一直在落实,能省一点是一点。 人口连着六年负增长,慢慢就会显露出连锁反应。劳动力供给会越来越紧张,企业招工可能得花更高成本,甚至招不到人,这会拖慢经济的节奏。 消费市场也会受影响,人口少了,买东西、搞服务的需求就跟着降,投资者可能就没那么有信心了。 更直接的是社保压力,年轻人少了,养老的担子就得压在更少的人身上,代际之间的负担会更重。 现在国家从住房、教育、医疗多方面下手,本质上就是在给年轻人卸担子。 住房给保障,让居有定所;教育降成本、托育给方便,解决带娃养娃的麻烦;医疗给兜底,减少看病花钱的顾虑。把这三座大山拆解开,才能慢慢让 “生不起” 变成 “敢生了”。 好在政策已经落地见了动作,2024 年的保障房建起来了,2025 年还在加码,教育医疗的配套也在跟上。 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能不能提上来,关键看这些政策能不能真的落到实处 —— 保障房能不能摇得到、住得上,教育开销能不能真的降下来,托育点能不能就在家门口。 毕竟没人天生就不想生孩子,只是现实的担子太重,真把担子减轻了,愿意多养一个娃的家庭自然会变多。 参考资料: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将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方式新增12万套保障性住房》
